首页 > 范文 > 建立机制范文(汇总8篇)

建立机制范文(汇总8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建立机制范文(汇总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建立机制范文 第1篇

1.公共卫生区域应配备洗手龙头、洗手液、学生自备纸巾。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实行小寝室长负责制,每天早晨、下午、傍晚离开寝室时要做好室内的开窗通风,保证室内长时间的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

3.楼道的窗户保持开启状态。楼梯、公共卫生间的地面、洗手台面、走道、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和水比例是1:50)或**%的酒精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人员出入低峰时,消毒频次为每天两次。

4.楼梯扶手、各类开关、门窗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采用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84 消毒液和水比例为 1:100)或**%的医用酒精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 分钟,人员出入低峰时,消毒频次为每天两次。

5.垃圾及时清理下楼。生活垃圾采用含有效氯 500mg/L-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1:100)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按照不可回收垃圾处

理。每天定时收集,集中消毒后清运,日产日清。垃圾收集桶、清运点、运输车辆、垃圾站必须随时消毒和每天终末消毒。

6.在学生公寓楼附近垃圾投放点设置专用废弃口罩收集桶,并在桶上粘贴明确标识,引导师生定点投放,规范废弃口罩分类处置,防止二次感染。

⑴废弃口罩要日产日清,每日收集运输不少于两次。建立完整的废弃口罩清运、消毒台账备查。

⑵普通师生的口罩可做普通干垃圾处置,将口罩密封后投入专用口罩垃圾桶。在转运前用 84 消毒液消毒处理后转运。

⑶感染者、疑似感染者、发热者佩戴的口罩密封后投放医疗垃圾桶,存医务室处置间,由医疗废物处置公司上门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7.学生公寓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8.消毒注意事项:

⑴84 消毒液(标识有效氯含量 5%):按消毒液和水的比例为 1:100 稀释。

⑵每天进行一次消毒,早晨出寝室前,由寝室长负责组织,用配置好的 84 消毒液对本寝室及所负责的公共区进行消毒,生活老师巡视并指导。

⑶消毒工作应在无学生在场的条件下进行,防止刺激呼吸道和皮肤黏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学生入内前应打开门窗通风至少 20 分钟。

9.每栋公寓楼一楼设置隔离室,配备感应龙头,手消毒剂、手套、体温计、纸巾或干手机等。隔离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随手关门,避免各个房间之间的空气对流,门窗关闭,张挂明显标志。

学校疫情联防联控防控机制 为切实做好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保障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疫情的进一步发生和扩散,根据上级防控冠状病毒的指示精神,特制定了本次应急预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自疫情爆发,园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视频会议,第一时间成立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领导小组,同时安排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组 长:

刘立新(园长)(负责全面工作) 副组长:

张莉(业务园长)(负责视频会议的召集和会议记录的整理等工作)刘敏(后勤主任)(负责相关文件的落实、信息上传下达、应急预案的拟定等工作)夏俊、张菊勤(保健老师)(负责园所疫情情况汇总、上报工作) 成 员:洪燕、何竹君、吴晶晶、开清、徐婷婷、宋菁、王蕙婷、陈红、杨巧玲、葛玉华、赵荣花、秦燕(负责每日班级幼儿及家庭的信息追踪、汇总、上报,同时不定期向家长群发送相关宣传资料,做好对班级过程性资的留存等工作) 二、宣传预防工作 由于疫情爆发时期园所已放寒假,园所已无师幼,园所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引下,通过微信家长群、QQ 家长群对家长普及预防知识,让家长了解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起因、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感染后的症状,以及感染后如何处理。

同时不间断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预防安全教育,加深对此次疫情的重视程度。每天统计身边近一个月内从武汉回来人员的情况,并每天进行上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疫情的认识。

三、主要措施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确保广大师幼健康安全,园所将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及疾控中心关于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

建立机制范文 第2篇

1.县教育局成立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以校(园)长为组长,分管副校(园)长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校(园)长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教育局会同_门定期召开传染病防控工作会议,加强工作配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3.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职责: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保障机制,完善卫生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饮食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积极防控传染病,收集、汇总有关信息。

建立机制范文 第3篇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然而,虽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法治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现代社会,在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后,社会管理主体已由相对单一趋向多元化。法治之下的社会管理要遵守法治的精神。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归属于负责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管理部门之中。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角色定位,并有所作为。

关键词:法治 社会管理 创新 作为

一、法治的内涵及我国当前的法治状况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如: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等等。

法治的精神内核包括:法律至上、良法之治、平等适用、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等。法治的最大好处在于能防止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之上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今时代,大部分国家都认同法治的重要,虽然各国在时代背景、在法律的产生等方面并不太相同,但法治仍然是各国的追求。我国也倡导建设“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国的法治原则有“坚持人民、必须实行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保障人权、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等。”1

但时到今日,我国的法治状况仍不容乐观。江平教授曾经讲过,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路径是“进一步,退两步”。著名律师张思之先生也以“扭秧歌”来形容中国法治道路的弯转曲回。实际上,我国确实存在着一些非常不和谐的情况。“官场上的买官贿爵,无可扼制风行成势的腐败;社会风尚的日趋日下,个人文明诚信的根本丧失,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普通公民权益的丧失危机,维权之路的漫长艰辛与无望;自然生存环境空前的破坏与污染,灾害损失的壮观与凄惨等等……均是中国法治状况的非常演绎与惊世创造。”2这些无不都是与法治的精神相背离的。近些年来,贫富差距拉大,外来人员犯罪增加、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事件、上访、拆迁等引发的伤害事件等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无不让人震惊。同时也造成了现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复杂化。这虽然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但与政府社会管理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政府行政法治的缺失。主要表现有:“法治政府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普遍共识、部分已颁布法律被不同程度地异化或虚置、法治政府建设的速度、效益发展不平衡、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有限、舆情应对能力不足和行政纠纷解决与救济机制缺陷明显等等。”3如有些官员至今仍把法律看成治民的,这样治民的“法治”与“人治”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的。清华大学王保树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提到某地有一条标语:“非正常越级上访第一次发现警告,第二次行政拘留,第三次劳动教养。”这句标语体现出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待法律和法治的典型态度。

二、社会管理的主体及创新的法治要求

(一)社会管理的主体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狭义上,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而广义上的社会管理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它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

现代社会,在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后,社会管理主体已由相对单一趋向多元化,既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自治组织,也包括社会组织自律管理和公民个体的自我管理。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和部门分工,可以把社会管理部门原则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负责社会公平,主要手段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包括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劳动社保等;第二类负责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主要手段是行政和司法,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团管理、安全生产等。”4当然,二者的分工不是绝对的,有些部门兼顾两种职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从事司法工作,所以,一般应归类到负责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部门之中。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今中国,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市场管理模式和社会自治管理模式为辅,尤其是社会自治管理模式最为薄弱。而“未来我国社会管理范畴的调整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5“新的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步向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社会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型。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行政干预和管制,以政府行为代替社会行动,政府包办,而是运用法律法规、社会政策来规范、引导、支持、服务社会自主管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化解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科学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民权利。”6

正如前面讲到的,当前社会的诸多矛盾,多是源于政府行政法治的缺失,源于一些国家行为与法治精神的相悖造成的。所以,建设法治国家,进行社会管理,就应高举法治精神,通过运用法律法规、社会政策来规范、引导、支持、服务社会自主管理。

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优越性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治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法律依据,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合法性;因为法律为国家制订,这又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了权威性;同时,法治又可以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操作性和反复适用性。这是由法治的优点决定的。

为此,法治之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就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充分体现民意的原则;三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的原则。”7法治之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坚持以上三个原则的前提下, 注意四个方面的工作:“(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二)社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三)制定的规则要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四)重视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8

三、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要有所作为

(一)要处理好二个关系

1、要处理好与党委之间的关系。做到不威不违,即要尊重党委的决定,又要保持检察机关独立的话语权。要有大局观念。在检察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服务。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贯彻执行党委决定的过程中,要坚持审慎的态度,对有违法律的决定,应以适当的方式作出适当解释,避免因一味的执行地方党委决定而做出有违法律规定的行为。

2、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检察机关在创新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检察权威,避免有损检察权威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获取各部门对检察工作的支持,增加检察工作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不能大包大揽,将原来不属于检察工作职责的内容包揽过来,避免沦为一般的行政管理机关。在工作中,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以免对检察权威造成不利影响。

(二)要增强二个意识

一是要提高职责意识。当前,相当一部分人都把工作当成工作来做,完成了事。没有正确分清职责和工作的关系。初看,貌似职责和工作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职责和工作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工作当成工作,那工作完成的程度可能会大大折扣。而如果把工作当成职责,那工作的完成可能就会比较出色。所以,检察人员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面对各方面工作,应该提高职责意识,把保护人权、矛盾化解、公平正义等作为职责来做。这样便会更好的进行社会管理。

二是要提高创新意识。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时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更多的发现工作的亮点和新创点,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新创工作的开展。所以,在社会管理新创过程中,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三)要提高二个能力

一是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打铁要靠自身硬”。作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检察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和法学素养,根据“法治”的精神,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办事,从而在社会管事过程中做到依法管理。这是检察人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提高综合协调管理能力。作为执法者,检察人员不是执法的机器,在工作中,要努力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需求,提高做群众工作的协调能力,这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因为只有具备了综合协调管理的能力,才会将矛盾化解。否则,还有可能会导致矛盾的升级。所以,提高检察人员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

(四)要在二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个方面是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当前,在检察司法过程中,在矛盾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面对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策的不合法性、制度是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可以从制度层面上进行广泛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助各级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进而为社会矛盾的化解提供合理的依据,做到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二个方面是具体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建立机制范文 第4篇

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和谐*县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各项措施,大力推进和谐*县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增强实效。各股室、直属单位、管理所要认真按照平安创建标准,查找薄弱环节,增添新的措施,突出创建重点,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力争创建“县级平安示范单位”。

加大基层平安创建力度。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小区、平安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打牢平安创建的基础。

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有效开展农村平安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献策出力。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切实解决影响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折迁安置、建房收费等突出问题,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公共安全防范工作,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创建责任,把平安创建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指导和参与本部门、本系统广泛开展平安创建,进一步形成条块结合、转群结合、各方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局综治办将继续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大对我局各单位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要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制。认真总结推广平安创建活动的好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已命名的平安示范单位的辐射作用。

二、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成功经验,整合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着眼于从苗头上发现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把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消除在未萌芽状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落实党委、行政以及各部门的责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努力实现社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整合调解资源,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职能,形成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增强定纷止争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责任倒查等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提高调处的程序和效果。要突出排查调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解决土地征收征用、移民安置、城市建设折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众性事件。加大对因国土资源工作引发民事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杜绝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我局社会治安良好和谐

进一步完善“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等斗争,坚持打击和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宗教势力和“发”等组织对我局的渗透颠覆与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预测,增强严打整治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对排查出的治安乱点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随时进行治理整顿,限期改变面貌。要把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工程建设周边、单位周边等作为集中整治的重点,着力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巩固整治成果。

四、加强和改进我局干部职工及各方面管理,促进我局安定和谐

建立健全局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干部职工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调整社会管理思路,研究管理规律,创新管理体制。特别是综治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履职尽责,确保管理到位、管理有效。突出抓好对我局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协管员作用。

切实加强对易燃易暴、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等的管理及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大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创建“县级平安示范单位”。要把平安创建与基层管理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社会职能互动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机制。

五、完善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增强社会平安和谐实效

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会面、重点部位、社区、单位内部等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增强防范实效。大力推进科技防范,扩大技防覆盖面。在单位、重点要害部位和小区广泛推广以电子视频监控、防盗报警为主的技防设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内部保卫、治安防范各项措施。大力推进治安防范专业化、社会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治安承包责任制、治安保险联合制等工作机制。建立综治领导小组。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参与治安防范,规范和加强群访群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三车两员”作用,动员广大干部参与到创建中来。

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始终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平安创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来抓。加强综治干部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综治工作经费、群访群治经费和见义勇为经费,保证平安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群治经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群访群治经费保障。

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营造社会和谐舆论氛围

建立机制范文 第5篇

(一)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二)加强教育和管理工作

1.各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按照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点,每学期至少集中开展3次以上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经常查看学生食堂、教室、寝室等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并督促有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卫生常规检查,落实奖惩制度。

(三)建立学生晨午检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学校领导要进一步核实排查,必要时将患者送正规医院就诊,保证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四)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度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如怀疑为传染病,要及时报告给学校。学校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患病的病因。

(五)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各学校要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要做好校园内公共设施和公共用具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六)落实防控保障经费

各中小学校要从保障经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县教育局用于传染病防控经费实行实报实销。

(七)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1.师生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复工复学要有当地医院的诊断证明。

2.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师生,学校校长立即亲临现场指挥,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迅速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4.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县教育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_门和教育局的处理意见。

②疫点消毒。请县疾控中心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密切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疫情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八)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相邻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时;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班主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主要领导报告病情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当地公卫办,同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

3.疫情处理

各相关学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做好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保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机制范文 第6篇

一、站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度,思考人大制度的地位作用

指出,“_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深入全面理解这一论述,有助于明晰地方人大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1.人大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而人大制度在政治、组织上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一是从法理依据上看,宪法将_制度确定为国家政体,并在第二条规定“_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_和地方各级_”,这就明确了人大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二是从制度安排上看,_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领导人员,授权于“一府两院”及加强对其监督支持,使之依法行使职权,执行本级人大的决议,真正体现了代表人民。

三是从实践效果上看,人大制度有效解决了西方政治生活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切实防止了政党之间相互倾轧、相互攻击、相互拆台等弊端,较大限度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了党、国家、社会的生机活力。

2.人大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_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等。作为整套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是人大制度。

一是人大制度维系根本、影响全局。人大制度直接反映国家_的阶级本质,切实关系国家_产生、运行以及巩固的所有环节方面;人大制度所遵循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成了其他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的主要原则、指导思想。

二是人大制度立足国情、符合规律。人大制度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大制度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变迁的基本规律,符合_执政、国家活动的基本规律,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三是人大制度日益规范、渐趋成熟。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立法法、监督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工作规定的陆续出台,使人大制度“小”体系更加坚定有力、明确规范、丰富充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基础。

3.人大制度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因此,人大制度的与时俱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与必需。

一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仍需“制度探索”。_曾言“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必然的过程,那么加强理论、实践双重探索创新,充分挖掘_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也是必然内容。

二是应对形势任务变化,仍需“制度设计”。在经济政治秩序深刻变动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如何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以达成列宁所说的“让群众自下而上地直接参加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建设”?这就必须充分发挥_的立法、修法、监督等职能作用,优化国家治理的“大”制度设计、制度结构。

三是提高人大工作效能,仍需“制度健全”。对人大制度落实的具体形式及运行的具体机制、机构、程序、原则、规则等“小”体系内容,也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必须予以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质效。

4.人大制度自信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自信是事业成败进退的关键,《墨子》就有“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一是无自信,即无长期的坚持。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中,将有诸多的问题困扰、矛盾影响、思潮冲击。如果没有人大制度自信,就不会有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也就不会有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根本的长期坚持。

二是无自信,即少改革的动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开放历史任务的总体概括提升,是中国_治国理政理念的逻辑演进发展。如果没有树立人大制度自信,就难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法的认识深化,也就难以有对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不断实践。

三是无自信,即缺广泛的共识。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模式不同,我国人大权力的全民性、至上性、严肃性,决定了人大制度是建立共识的主要平台。如果没有增强人大制度自信,就会减少改革共识的广泛覆盖,也就会减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合心合力。

二、站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度,思考地方人大工作的若干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地方人大工作必须跳出自身看自身,从“国家”的高度和“体系”的角度,而非仅从制度的内部和运行的机制来思考工作的方向与绩效。

1.地方人大工作的目标,不应仅仅集中于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而应提升为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_和地方各级_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表示从国家整体、制度设计层面,地方人大工作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在纪念人大制度60周年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这表示从政治发展道路、人大制度改革层面,地方人大工作必须扩大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优越性。而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职能,监督“一府两院”仅仅是内容其中之一;同时,过于强调自身监督职能,也不利于地方人大在权力结构中边界的设立与稳定(美国学者欧博文《专业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研究》),不利于地方人大在党政体制中关系尺度的把握与处理,可能造成监督越深越广,但越感无力越难持续的现象。

2.地方人大工作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于意见建议落实,而应着眼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将地方人大工作目标仅仅确定为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可能会造成简单地将效果等同于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落实。这种理念局限和思维定式,将可能导致地方人大工作视野的窄幅化、重点的低散化。精力更多深陷于意见建议的具体内容和“文来文往”,既有失“人民民主”初衷,也偏离“授权府院”本意,更欠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助益”。地方人大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平台,地方人大工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核四性七建”整体框架[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已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性”特征,即系统性(覆盖全局)、科学性(把握规律)、规范性(成熟定型)、实效性(管用有效),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等“七建”,构成了现代化的“一核四性七建”整体框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监督法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地方人大探索实践并推动)。强调“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地方人大工作也应确立这一效果导向。全面有力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试金石”。

3.地方人大工作的方法,不应仅仅关注于具体手段运用,而应蕴含有民主法治的内涵原理。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和法治体现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地方人大工作必须遵循、追求的理念目标。如果地方人大工作效果仅仅局限在意见建议落实,可能会造成更多地关注发言、审议、调研、检查、视察、考核、测评等具体手段,以及手段的挖掘、整合、联动、组织、探索、运用,而忽视发扬民主、贯彻法治,忽视民主是人大工作权力的真正来源、法治是人大工作权威的真正基础,导致工作中短期效应多、长远作用少,常委会为主多、群众和代表为主少。地方人大工作方法,关键在于坚持民授思想、民本责任、民意基础、民主机制,注重法的依据、法的结合、法的弘扬、法的实施,确保人大制度所蕴含的民主法治内涵原理能真正落到实处。

4.地方人大工作的角度,不应仅仅强调于行权的实体内容,而是应拓展到行权的程序规则。美国学者沃克・泰勒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程序独立可信性原则,即如经权威正当程序作出某项选择时,一般就不会再去怀疑其结果本身的合理性。工作中,地方人大行使的重大事项决定、监督等职权,与党政部门职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前者的实体内容往往处于“既不能不具体”和“又不能过于具体”的境地,这也是人大行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与其过于强调、纠结于实体内容的具体化,不如拓展思维,根据民主法治内涵原理,从程序规则角度对行权过程予以明确,如将重大事项(监督)的启动、决定、问题、建议,以及后续跟踪、落实,交由常委会、人代会,甚至人民群众“集体”进行考量、判断、提出,在程序上确保重大事项(监督)权行使的正当性、权威性,推动重大事项(监督)权始终顺应时展、人民意愿。

三、发挥地方人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因此,笔者试结合实际,就地方人大围绕前文中所提到的“一核四性五建”(不含党的建设、国防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些不成熟建议。

1.围绕“一核”,始终保持制度定力。制度定力,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内涵原理的信服信心,源自于对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意念意志。制度定力,是地方人大必须具备的理论认知、政治素养。地方人大要保持制度定力,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地方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健全总体工作定期汇报、重点工作及时汇报、重大事项(监督议题)沟通汇报、重要问题请示汇报等机制,确保党委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人民意志,确保党委推荐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_机关的领导人员。要健全代表联系群众、委室联系部门、组成人员联系村企、常委会联系基层等机制,深入了解本区域改革发展焦点、民情民生热点,依法履职、民主行权,切实服务党委工作大局,切实贯彻党委决策部署。要健全人大干部培养使用、人大制度理论学习、人大工作内外宣传、人大评议结果运用等机制,真正将人大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布局,真正将人大建设纳入党委工作重点。

二是推动民主法治。推动民主法治是地方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联系基层实际,探索和加强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推动解决民主法治“做什么”“怎样做”的相关技术性问题。特别是要从地方立法上进一步凸显恪守民本民主民权、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从程序上进一步明晰落实人民与人大、人民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_会、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责任关系、主从关系、行权关系,从机构上进一步重点加强联系群众、代表服务、立法督法、预决算审查等委室力量,努力使人大成为反映本区域人民意愿的主平台,使法规条例成为体现本区域人民意志的主载体。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对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要克服理论研究片面性、简单性、务虚性等不足,避免过多借鉴国外政治制度、强调工作手段效率、注重理论演绎推理,而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民主法治统一原则、实务归纳总结运用等情况。要树立政治导向、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在宏观上加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路径、重点研究,在中观上加强人大工作内容、规律、方法研究,在微观上加强紧迫性、现实性、具体性问题研究,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实践的互动,制度形式和制度原理的交融。

2.围绕“四性”,积极优化制度设计。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各项制度将由“摸着石头过河”的分散性、自发性、渐进性、探索性建设,过渡到“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完善。地方人大处于民主法制的第一线,应在其中充分履行发挥自身职能。

建立机制范文 第7篇

一、以强化综治领导责任制为抓手,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保平安促和谐的责任感

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党政一把手、分管综治工作领导及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任务,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高考评实效。加大责任查究力度,对工作措施不落实而导致发生恶性刑事案件、重大和群死群伤事故等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工区,辖区企业,严肃认真查明原因,查清责任,坚决实行责任查究。

二、继续推动和谐平安林场建设的深入开展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平安建设的部署与要求,巩固“和谐林场”创建成果,从工区生产队组抓起,从夯实综治基础抓起,确保基层平安,促进基层和谐。深化工区、平安家庭、平安边界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农村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加强林农法制、道德教育,推进综治工作进村入户,着力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障林农安居乐业。

三、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影响稳定的突发事件

四、以提升基层治安防控水平为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经营、政府监督”的治安防控机制,逐步走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治安防控新路子,下大力气狠抓综治基础工作,解决突出治安问题。本着“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加强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加强人口信息登记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打击流窜犯罪。深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重点做好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在家的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精心实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积极引导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和履行义务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水平。广泛开展法律进工区、进组村、进企业、进单位活动,重点加强外事务工人员、青少年和林农的法制宣传教育。

建立机制范文 第8篇

1.县教育局将县直学校、乡镇场中心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2.县教育局会同县卫计部门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检查指导,每学期原则上督查不少于2次,对防控工作不力造成传染病疫情蔓延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追究学校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二)加强教育和管理工作

1.各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按照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点,每学期至少集中开展3次以上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经常查看学生食堂、教室、寝室等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并督促有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卫生常规检查,落实奖惩制度。

(三)建立学生晨午检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学校领导要进一步核实排查,必要时将患者送正规医院就诊,保证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四)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度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如怀疑为传染病,要及时报告给学校。学校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患病的病因。

(五)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各学校要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要做好校园内公共设施和公共用具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六)落实防控保障经费

各中小学校要从保障经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县教育局用于传染病防控经费实行实报实销。

(七)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1.师生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复工复学要有当地医院的诊断证明。

2.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师生,学校校长立即亲临现场指挥,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迅速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4.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县教育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xxx门和教育局的处理意见。

②疫点消毒。请县疾控中心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密切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疫情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八)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相邻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时;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班主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主要领导报告病情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当地公卫办,同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

3.疫情处理

各相关学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本单位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做好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保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维稳工作

一、求实创新活力足一是盘活了警力资源。新机制以“张开五个手指不如攥成一个拳头”工作理念为指导,通过对人员职责的合理调配,做到了定人、定位、定责,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工作目标。特别是巡逻和护法工作,以往基本与其他工作混杂一起、交叉进行,没有具体分工与安排,经调整,成立了专业的护法大队,城南、城北大队也有了固定的巡逻中队,巡逻和护法工作逐步走向正轨。通过对警力资源的合理运用,解决了警力分散、战斗力不强、调度繁琐、效率不高的问题;避免了职责不清、人浮于事,民警岗亭执勤、护法城管、抓人办案身肩数能,任务繁重,却门门不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警务效能得到更优发挥。二是实现了警力下沉。其一在城区四个岗亭设立处警点,有警处警,无警巡逻,提高见警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其二成立了固定的摩托车巡逻队伍,每天(特别晚间)20辆摩托车负责城区各主要路段的巡逻任务,形成震慑力;其三岗亭执勤工作一律由民警担任,每个岗亭至少保持2至3人在岗在位,并负责周边地段的治安秩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将90以上的警力投入一线,全力维护中心城区治安稳定,实现了“相同警力,不同作用”的转变。三是强化了监督管理。抽调精干警力组建成立了督察大队,负责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随时掌握各单位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督察方案,方案与分局目标管理考核挂钩,各大队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其评先评优及单位、民警的办公费、个人福利发放,督察大队以“督察就是服务”为工作标准,不仅要发现问题、兑现奖惩,更重要的是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二、维稳护法效率高一是掌握防控主动权。通过采取在城区秀江、化成、凤凰、灵泉四个执勤岗亭设立处警点,处警人员兼顾岗亭执勤和路段巡逻;城南、城北大队成立专项摩托车巡逻队伍,制定具体的巡逻方案,实行持械震慑性巡逻;护法大队安排民警乘坐“城管公安巡逻”车针对性巡逻;便衣民用车辆潜伏式巡逻等方法确保每天每个时段投入街面警力40人以上,四种力量在城区各主要路段和案件高发部位交叉流动巡逻,提高了街面见警率,最大限度的压缩了违法犯罪活动生存的空间,减少违法犯罪活动发生的机率,经实践检验,效果较好,街面“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止,两抢发案率下降幅度较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提高现行抓捕率。其一随着处警方式的转变,二点处警变为四点处警、静态处警变为动态处警、大面积接警变为小区域出击、反应能力和现场抓捕率(特别是发生在街面的“两抢”案件)明显提高;其二将手持台调换至统一的群呼频道,相互呼应,协同作战能力得到加强;其三认真贯彻执行“六查法”和“巡逻盘查八个必须”的要求,加强对城区可疑人员车辆、物品的盘查,从中发现疑点,深挖犯罪。由于措施得当,方法对路,分局已成功的抓获了多名盗抢现行,破获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案件,如:黄毛古六人团伙抢劫案、胡建华抱腿抢夺案、杨凤立抢夺金项链案、谭金雄抢夺挎包案等,街面盗抢违法犯罪难以现场抓获的问题有所改观,群众对此反映良好。三是促进护法更到位。为确保护法工作更规范有序,成立专职的护法大队,采取“”城管值班热线直接指挥调度的处置模式,要求民警在接到处置指令后按“110”一级处警的要求做好处置工作并及时反馈处置结果;对于一些大型整治活动则采取提前介入的方法,派出人员做好现场护法工作;同时为提高自身的护法水平和规范城管队员执法行为,要求护法民警对每起抗法事件、矛盾纠纷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分局,分局则在城管局每月工作调度会上进行汇报反映;除此之外,护法大队还必须担负抓获盗窃损坏市政设施嫌疑人,破获盗窃市政设施案件及综合执法队伍移送案件的任务,已达到“一条龙”服务的要求。目前为止,大队已协助综合护法队伍破获盗窃案件2起,处罚盗窃嫌疑人2名。

三、立警为公作风实一是领导带头。为防止巡逻工作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发生,除加强督察外,各单位领导坚持每晚参与摩托车巡逻等工作,即做指挥者,又是践行人,领导带头干,才能发挥出感召的作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参与巡逻工作,更能体会到民警工作的辛苦,以情带兵的思想才能植根于心,落实于行。二是乐于奉献。“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再好,离开了人的落实,等于是一纸空文,为确保新机制顺利运行,为切实担负起中心城区治安防控的重任,全体民警以大局为重,克服各种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为维护中心城区治安稳定而尽心尽力。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四年来,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1. 积极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江苏省从服务全省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连续进行调研,多维度、多层面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辽宁省对省内高校开设的37种本科专业522个专业布点开展了综合评价工作,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数据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推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目前,有5所高校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主动申请停办37个专业(点)。

二是积极探索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一些高校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加大了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丰田系企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通过“学业考核+国家高级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认证”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服务“三农”,开创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太行山道路”,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动对接“综合观测—信息处理—预报预测—公共服务”现代气象业务链,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链,培养了一批相关复合型人才。天津大学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为牵引,制定完善“4C”培养体系(分类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引领的保障机制),着力加强“知识迁移力和实践创新力”的培养。

2. 积极探索集聚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积极探索校所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会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和管理服务协同机制,加大协同培养人才力度,初步实现了科教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目前参与计划的高校近350所、科研院所近120家。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方式,协同培养相关学科人才。

四是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208所高校与中石化、三一重工、上海大众等6000余家企业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培养经费亿元,企业兼职教师万人、参与开设课程4000余门,企业接受高校教师挂职学习近5000人。大连理工大学与沈阳米其林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相关课程,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南京工业大学与塞拉尼斯公司、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

五是积极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河北师范大学与县市教育局协同、与县以下基层中学协同、与城市优质中小学协同,大力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与农村中小学教师脱产研修培训相结合的校地互动,实现了师范生从教技能提升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双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实施校地对接,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到学生所在地的村镇农场工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秦淮区人民政府、深圳金蝶软件公司共建学校科技园,吸引91家与学校专业契合度高的科技型企业入驻,每年为该校学生提供不少于300个的实习岗位。

六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经验,与包括1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中法著名企业集团进行实质性合作,协同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国际视野、领军素质的国际化通用工程师。

3.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适应“一制三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学术大师参与,加强国际化培养,因材施教,探索形成了适应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一制三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二是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南京大学探索实施与“三三制”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校把本科四年的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在多元培养阶段,根据学生需要分为三个方向: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学校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百分之百课程开放,百分之百专业开放,学生百分之百自由选择课程、专业和发展方向),给予本科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与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最终实现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实行自由的转专业政策,即新生入学一学期后,每半年有一次重选专业的机会,不限成绩,无论是否挂科,转出的学院不得限制转出,接收的学院在预定名额内无特殊理由不得拒收。河北师范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行按大类招生按方向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与意愿得到进一步尊重,学生在选择专业、修读课程、规划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是积极探索以学院、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的试点学院,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积极探索与“三改革一完善”(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苏州大学积极探索与书院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选拔制度、书院学院共同育人制度、全程全员导学制度、学生科研“3I”培育制度、学生发展国际交流制度、学生事务科学管理制度等六大制度,彰显了书院教育重思想、重品德、重人文、重情智的特色。

4.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一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研究制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实施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推动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高校根据实际,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重庆医科大学坚持研究生招生与住院医师招录结合、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全面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是积极探索以社会化评价为主、多元评价为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33家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在工程领域积极推进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有关社会化机构开始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进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审核评估。全国高校普遍加强自我评估,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同济大学启动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通过对校友、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校内研究生导师和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导师、在校生进行调查,对教育质量实施公众监督。宁波诺丁汉大学整体引进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接受英国QAA质量评定机构的外部审查。各门课程试卷按照校内二次评阅、校外同行抽检评估程序,在教师评判后寄往英国,经英方大学检查后,再交往第三方抽查,最后再行公布。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建立机制范文(汇总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