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热门11篇)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热门11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热门11篇)

微信扫码分享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手段;案例研究

【Abstract】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student-centered,high-quality teaching activities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proactive,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a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_Good to know those who know better than good,good to know those who know not the music._ to enable students to keep _Allen_role, teaching methods need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flexibility to have experience,combined with History,colorful,flexible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history class,students will help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history and spirit of the optimization of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create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reflecting the vitality of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and charm,we can achieve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Key words】History class; teaching methods; Case Study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优质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贯彻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动态发展性课堂中灵活而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案例一:活动体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执教《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策划组织了一项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标出不同时期依次开放的城市和地区。道具是经过加工之后的中国地图。教师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然后把准备好的四幅地图分发给每个小组,要求组长的带领组员在地图上标识出对外开放的城市与地区,之后选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当老师的任务布置完毕,学生们便开始了讨论与合作:有的翻书,有的读课文,有的填图,有的提供意见。课堂气氛逐渐活跃热烈起来。当四个组的学生代表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等四幅地图按照开放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粘贴到黑板上的时候,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就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我们知道,历史有着其特有的时空、地理概念。在进行历史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直接以现实地图为载体,设计了这项看似平淡却效果明显的小组活动。学生被调动起来参与小组合作,无论翻书、查阅资料,还是讨论、展示,协作、互助的精神和表达、反思的能力都得到鲜明的体现。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表现,他们喜欢能够自己做主的课堂,喜欢能够让自己动起来的活动,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执着追寻。因此,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历史体验活动是课堂不可或缺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历史,探究问题,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案例二:文史结合彰显课堂魅力

在执教《宋金对峙》(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引用宋代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和范成大所作的《州桥》进行比较解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政治上腐败无能,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更是直斥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范成大的《州桥》写于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其感情何其真挚、何其浓烈!”鲜明的对比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忠诚之情,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感。

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的写照。充满韵味的文学素材使历史内容变得丰富、厚重、底蕴十足。古诗词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学生性情,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教师在念读诗词的时候,恰当的感彩、抑扬顿挫的语调,时而凝重时而悲愤的面部表情,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引起学生内心情感和人生体验上的积极共鸣。诗交史融的课堂让人感到生命的流动,给师生带来无比的享受和愉悦。文史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良好的演绎技巧和能力,才能真正发挥诗词等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充分地展现文史结合的魅力。但是由于初中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古文知识有限,制约了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因此,采用诗词教学宜“精选精讲”,不宜深究,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困惑和负担,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案例三:图像实录是历史的直白

在执教《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许多张20世纪中后期桂林城区的老照片,让学生猜照片反映的是桂林的什么地方。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开始认真观察、猜测。教师接着又展示了上述街道现在的新貌照片。曾经狭窄、旧迹斑驳的街道如今变得宽阔畅通,街道两边高楼林立,晚上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熟悉的城市,巨大的变化,新老照片的对比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当惊叹声响起,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桂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从而导入新课。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案例;启发式;历史教学;应用

一、案例启发式教学的相关理论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首创案例教学法是192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常用于MBA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继承了“苏格拉底教学方法”(Socraticmethod)的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精神,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对案例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好历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启发教学法。在中国,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式教学法源远流长,“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1]。“愤”是经过思考但是还没有弄清楚的心理状态,孔子则认为这时教师就应该起到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弄清问题,即“启”。“悱”是经过思考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困窘,孔子建议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即“发”。总的来说,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而实质上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初中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化。

在现代社会当中,案例启发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中学教师的推广,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启发式和议论式为主要教学手段。”那么“案例启发式教学”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举例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历史教学中常规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种由上向下的灌输方式,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下答疑、指导阅读、作业练习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课程设计以讲授理论为主要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主要是听、记和背,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传统教学当中,常常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这无疑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不会主动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

2.过于重视传授历史知识,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上,往往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一些历史知识学生不会探究其发展过程,也不会总结结果。“教多少、学多少,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重视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授,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2]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要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完全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升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就需要教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启发教学法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辩论,双方都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可以使学生对相应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仅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效果比较理想。

三、案例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人物传记作为案例启发学生学习历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习如何去学习,案例启发教学能达到这一个效果,可以利用人物传记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二者的重要参与人物曹操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曹操元帅的性格来启发学生对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观性。曹操意志力的坚强,不到战斗的最后绝不放弃的性格,在官渡之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通过对曹操的这种坚持启发学生对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主观原因的思考。反之,通过对曹操性格当中的骄傲轻敌来启发学生对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主观原因。教师利用人物作为案例剖析事件的结果,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历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如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不仅二者内容容易记混,而且两个时期不同的会议、内容、战役、时间等都不是很好把握。这时如果我们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同志传记为案例,利用演绎历史人物,模仿历史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本人来感同身受的体验那段历史,以“亲历者”的角度来探讨历史事件,这样不但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而且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脉络。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清楚的记住历史知识,还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全新的情感认识,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利用影视作品作为案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精神。历史故事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影视作品的主要题材,各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半历史半虚构的影视作品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当中虚构的部分脱离了历史真实,先入为主的对学生学习中学历史知识产生误导。因此教师更应该利用影视作品为案例,启发学生批判性的对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来获得真实的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引导学习积极探究历史的务实精神。

如在现代社会对于清朝皇帝和清朝后宫戏说成风,引起了广大学生对于清朝历史的关注,这就引起了他们有很多疑惑不解。教师这时应该以影视为案例,对清史、清宫进行正确的分析,有利于传承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利用身边史实作为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历史实践中,很多人都感叹历史很枯燥,其主要原因是历史都是久远的,学生对于历史完全没有兴趣。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大量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事作为案例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认为历史是可以“触摸”到的,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如“抗日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抛弃以往的前因后果的讲法,而是从我们所在的黑龙江省地方历史为线索,以“东北抗日”为案例入手。鼓励学生参观“七三一部队”遗址等,从身边史实入手,学生就会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是与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四、运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误以为“”就是“启发”。“案例启发式教学”是由教师利用案例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由学生自主回答[3]。从而达到“启发”的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由教师不经案例的过程,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这实质是“”。使学生被迫的接受教师所设计好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为了设疑而设疑,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联系,孤立。所以并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教师应该注意“”并不是“启发”,这时应该改变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好内容,先放映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关的影视案例,引发学生主动发现不懂的问题,产生对知识的渴望。然后教师设计问题在语言上要带有启发性。如“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可以改成“辛亥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而后达到“启发”的效果。

2.注意案例的典型性、贴切性。“案例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题材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因此,这要求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带到正确的分析道路上。”[4] 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教师可以以“郑和下西洋”为案例,在时间、路线、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和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启发,让学生通过对比记忆,识记二者的具体内容。如果教师运用人物传记为案例,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是西方航海家时,学生会从自己是一个亚洲国家的立场进行演绎,这无疑不能达到正说历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和案例方式的贴切性。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可以避免教育误区、弥补弊端、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交给学生的不再是“金子”,而是能够挖掘“金子”的双手。着眼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案例启发式教学不仅正在应用普及当中,而且发挥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3.

[2] 陆梅.课堂提问应贯彻启发性原则[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0,(12):1.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3篇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下面本人结合《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几个步骤。

1.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案例。

教师的课前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案例的挑选丝毫马虎不得。在进行案例的挑选时,应选择那些贴近教学课本、符合历史事实、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案例。案例在选择上要精、要有丰富的内容,在注重其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趣味性、新颖性,要寓教于乐、情景交融。比如在《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当中,笔者便选择了荣氏企业这一案例进行教学。荣氏企业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典型,显示了实业家在当时的年代通过实业救国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了解荣氏企业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几个阶段不同的发展历程,能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与特征进行很好的解读。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学生在课前对书本知识一无所知,那么他们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很茫然。因此,在每次进行案例教学前,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案例围绕的中心问题熟悉相关知识,同时对课外素材、资料进行整理、收集,为案例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对布置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在学习本课时,笔者便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更加扎实地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吸纳、掌握。笔者在备课时列好提纲,通过简单的方式将书本核心知识点问题化。教师在现代教育中充当的不应是知识点的灌输者。很多人都将教师比喻成园丁、将学生比喻成幼苗,如果大量的浇灌,我们都知道水分会通过花盆的通气孔流失,而幼苗亦会因过度浇灌而枯萎。所以,知识传授的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量。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对教材能够达到一定层面的理解,而对重点、难点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

3.积极组织课堂总结。

在案例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总结与点评。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导、纠正,避免学生一步错、步步错。接下来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课堂观点阐述,教师进行总结。笔者在进行本课中的案例教学时,便采取了这一措施。在学生进行讨论前,先提出疑问:荣氏兄弟靠办面粉厂起家,因为没有送礼拉拢关系,被当地士绅所抵制,而两江总督刘坤一下了八道批示力保面粉厂。当时刘坤一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实业的创立对我国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踊跃发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产生的效果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微观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选用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辽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微观案例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JGZXS13011)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根据《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在高校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课。该门课程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及可接受性不高成为了教学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尝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引入一种可以称之为微观案例教学的新策略。微观案例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真实的、具体而微的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标。微观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强调采用细微的、多元化的、大众日常化的,而非宏观结构的、精英式的、长篇大论式的案例,在案例的加工及运用上更侧重于“厚描”式的手法以及体验性的理解。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微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微观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新模式能否发挥其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微观案例的精选与合理运用。恰当、精彩案例的选择是提高课堂实效性,达到教育目标的前提保证。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所选择的微观案例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微观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及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具有说明或辅证某一理论问题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高校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宗旨在于以中国近现代这段历史为依据及载体,说明“三个选择”及 “两个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及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进行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历史教学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微观案例首先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以某一理论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选择案例。这也符合历史研究的特点,法国学者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历史学十二讲》中提到:“历史学家不可能先去搜集资料,然后再进行解释。只有当他心中已经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才能着手去搜寻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选择微观案例时更应该反复推敲,谨防其中存在消极负面的信息以及容易误导学生的内容。

第二,微观案例的选择应侧重大众日常生活视角的呈现。

微观案例教学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面临的困境并借鉴微观史学研究的合理之处而提出的全新教学策略。微观案例教学从微观史学中汲取到的最重要的养分就是从“眼光向上”的研究转为“眼光向下”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普通人群,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长久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被学生质疑其历史讲授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历史仅仅是为胜利者谱写的赞歌。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宏观历史叙事里,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细节被淹没在了宏大叙事里面,只见战争不见士兵,只见国家不见人民。如何让真实的历史细节打动学生的心灵?认知心理学认为,离自己近的行为更能影响自己,在面对近现代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时,学生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原因在于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都与今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自己毫无关系。必须寻找让学生产生“共情”的案例引发学生共鸣,而这样的案例往往不一定是宏观的民族国家,更不一定是时时处处高亢的口号。现代历史研究提出了“泛史料意识”,几乎一切事物都具有史料价值,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来解读和使用。著名学者顾颉刚认为,谚语的价值胜过圣贤经训,民间歌谣比名家诗词更重要,野史笔记的意义不低于正史官书。 这些更贴近普通人的史料对于学生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能使其产生“共情”。

第三,微观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_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_节_。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_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_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_丝绸之路_?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_丝绸之路_,简称_丝路_。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_汉倭奴国王_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

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

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地位,同时也涌现出的科技巨著。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出现。学生阅读122-12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列表并思考回答:

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

2、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

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

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

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巩固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

四、活动与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

3、小调查:你的家乡现今是否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对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护工作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7篇

关键词: 广告史教学 案例教学法 “史实”案例 “现实”案例

案例教学法经哈佛商学院推广完善,现已成为影响世界的现代教学法。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它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MBA教学更是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有整套严格的教学程序,尤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见长。而国内所谓的案例教学更多为举例(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多为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有研究者指出:“许多教师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事实上,案例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目前的许多MBA案例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举例子阶段。”[1]

尽管如此,从案例教学法中提取“案例”却成为各学科教学普遍运用的手段,颇有“改良”的意味。以广告学科为例,运用“案例”可以说是广告课程教学的普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广告学是一门“以广告产业实践”为取向的应用型学科,广告业界实践产生的案例层出不穷,扩散共享,历久弥新,“史实”的案例成为经典,“现实”的案例成为前沿。可以肯定的是,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必然具有某些普适性的特征,才会成为被各学科教学普遍运用的手段。

本文旨在分析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普适性要求,并结合广告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探讨广告史教学中“案例”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三大普适性要求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1]。可以说“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2]。

但由于案例教学一开始就在不同的学科(如法学、医学、管理学)运用,不同的学科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要求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有管理学研究者通过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的体会,总结出案例教学中成功“案例”的五大因素:教学上的用处;引发冲突;强制性的决定;案例的综合性;案例的简洁性。[3]这五大因素包括教学运用对案例的要求及案例本身的要求。有教育学研究者从理论上提出了在内容和叙述上的9条要求判断是否是“案例”的标准,其中在内容上“案例”的特征为:发生的事件;包括问题或疑问;典型性;真实性。[4]

“对于案例,大部分研究者把它定义为: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K.墨西思认为这一定义重申了案例的三大要素:(l)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又认真的研究;(3)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5]

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三大普适性要求:

真实性,这是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第一要求。任何虚构的故事或加工处理的陈述都不能称之为案例。

情景性,这是案例专业性的必然要求。案例不能剥离学科背景,更不能抛开时代背景。因此,同一案例可从不同的学科或视角入手,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冲突性,这是案例教学引发讨论的关键要求。冲突性表现为案例本身的冲突;案例引发观点的冲突。

二、广告史教学中“案例”运用的“三结合”原则

从课程属性来看,广告史属于广告学科三大分支之一的历史广告学范畴,“主要探讨、研究、总结人类广告活动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发展规律等诸多现象和问题”[6],几乎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据早些年黄合水对全国322所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调查表明,六成以上院校均将广告史作为核心课程[7];崔银河对全国208所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调查表明,86%的院校开设广告史。[8]但对此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它的课程地位并不相称。

而且,广告史教学本身存在困境。有研究者指出:广告学原创理论与广告实践取向的困境及“大广告”时代的广告教育与广告行业之间的隔膜是造成广告史教学的两大外源性困境;广告史研究的不足及母体学科历史学教学的困境是导致广告史教学是广告史教学的两大内源性困境。由此可见,必须进行广告史教学的原创性思考。[9]

参照成熟的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三大普适性要求,结合广告史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广告史教学中“案例”的运用要遵循“三结合”原则。

(一)“史实”案例与“现实”案例的结合

广告史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母体学科——历史学本身存在的时空距离感,时空距离的远近取决于历史发生的时空与现实时空之差,差值越小,时空距离感越小。因此,广告史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史为镜,古为今用”,广告史教学首先要在大量“史实”案例中遴选真实案例,真实性是案例的第一要义。案例所描述的是实际情境,“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2]。

在广告活动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每一阶段每一时期都会沉淀数不清的广告人例、事例,析出为广告时间长河中经典与前沿案例。但“广告史研究却无意忽略了对杰出广告人例及其事例的历史性综合研究,尤其是广告实战派的优秀广告人。这些广告人在广告实践的基础上,把一些鲜活的广告体验诉诸文字,出版了大量的随笔式书籍”[9],轶闻趣事亦散落其间。如何在案例真实性的要求下,去伪存真,辨析广告人的真实历史,导入广告史教学,呈现“史实”案例,是广告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在教学中应力图以中外真实“史实”案例为蓝本,找寻类似甚至相同的真实“现实”案例。广告的发生、发展、演变进程中产生的“案例”既具有“史实”的意味,又可以为现实的广告提供“镜鉴”映射,这就要求“案例”的运用既回归“史实”的时空序列,又以“以史为镜”的广告史眼光发现“现实”中类似案例,将“史”与“今”串联,再现“史实”与“现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阐释对应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原始口头叫卖内容时,我们可以将明代以来的北京原始叫卖、中世纪的法国国王特许叫卖队等“史实”案例与2010年三全集团凌龙舟粽全国叫卖活动的“现实”案例串联。

“史实”案例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减弱时空距离感。这种结合的成功在于教师对案例的开发挖掘,教师需要创设一种广告史专业的情景,要从大量的“史实”广告中挖掘典型的真实案例,从鲜活的“现实”广告中找寻关联的真实案例。诚如“案例法的历史表明,案例的开发或编制应在一种专业情景中进行”[10]。“史实”案例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开发,需要教师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及极高的专业素养。

(二)案例横向分析与案例纵向分析的结合

广告史在不同的历史分期产生了不同的广告案例。在横向上,表现为同一案例对象在广告策略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较大的变动性。在纵向上,表现为同一类型的不同案例具有必然的共性又有显著的特性。

对广告案例横纵向分析,其实质是将各种广告案例置于同一广告史分期这一情景中,在广告史某一特殊的分期内分析同一案例对象在不同的广告史分期情景中的变动与不变;分析同一类型不同案例在同一广告史分期情景中的共性与特性。因此,广告史案例的横纵向分析具有明显的情景性特征,即是将案例置于广告史分期的情景中,既分析不同分期的同一案例对象,又探讨某一分期内的不同案例。例如,在讲授中国现代广告史90年代盛行的感性诉求广告知识点时,在横向上可以分析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孔府家酒广告、百年润发广告、丽珠得乐广告等广告感性诉求的共性与个性;在纵向上可以经典南方黑芝麻糊广告、2010年王力宏代言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及2012年全新黑芝麻糊广告为案例,分析人物、场景、广告语、诉求、调性等方面的不变与变动。

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情景性。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11]这种情景性要求既是对真实性的回归,又是对案例涉及的时代背景及专业背景的要求。这意味着同一案例因为情景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分析视角。

事实上,案例教学法要求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一个重要方法是讨论者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因此,对案例的横向分析是以调查分析的视角把握某一广告史分期广告的整体特性;对案例的纵向分析是以个案研究的视角掌握不同广告史分期同一案例对象的广告战略变化。从两者的结合,既可以看到广告的整体性,又可以看到广告的战略性。

(三)课堂案例讨论与课外案例分析的结合

广告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产生了丰富的人例和事例。当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时,由于学生缺乏对案例的足够了解,单一的课堂案例讨论往往因准备不足而导致讨论的不深入。

因此,广告史教学要创造课堂案例讨论的条件。对案例的讨论首先是建立在师生对案例本身的充分掌握上,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反馈、及时提问及仔细倾听,为课堂讨论营造氛围;课外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发、分析案例,为课堂讨论做足准备。

案例教学要求“案例”能够引发冲突,冲突即争议,案例的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案例本身的争议性极易引_辩的冲突性。“争议性是对一个案例开展讨论的基石,它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辩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一个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3]。中国现代广告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冲突性的广告人及其案例,比如脑白金模式、哈药模式、恒源祥十二生肖模式,这些冲突性的案例具有显著的讨论空间,极易引发激烈争议。

案例的冲突性还在于案例的激烈讨论引发冲突。而案例冲突的引发需要课前课外对案例的分析归纳,结合课堂内对案例的热烈讨论,极易引发观点争论的冲突。因此,案例课堂讨论与课外分析的结合是引发案例及观点冲突,开展课堂讨论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成熟的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更加积极的课堂讨论,需要培养教师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要多给学生布置启发其思维发展的写作作业,考试题目也要注意启发思维”[12]。本文试图从案例教学法的“形”提炼“案例”的“神”,但如何在广告史教学中运用,仍需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6.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

[3]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5(2):85.

[4]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

[5]凯瑟林·K.墨西思,许立新,张广武.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世界教育信息[J].2004(Z1):77.

[6]杨海军.三十年中国广告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学科平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8.

[7]黄合水,杨道俊,许蕾,等.中国广告教育状况研究报告[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5):89-92.

[8]崔银河,林莹,司徒丹东,等.广告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专业设置调查报告[J].中国广告,2007(6):163-167.

[9]李德团.广告史教学的困境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11(3):189-192.

[10]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4.

[11]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54.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8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_,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_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_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_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_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_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_到_”,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_?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_。)

2.英国走私_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_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_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_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_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_,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_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_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_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_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_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_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_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_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9篇

一、“纲要”课程应用视频案例教学的优势分析

1.能直观地再现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穿越历史空间,增强对历史认知的效果。

_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_,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明确地规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国情,塑造新时代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规律性,自觉地投身于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的伟大实践之中。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当中,讲解历史占有很大的课程比重。除此之外,学生直接阅读历史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是两者的效果受到讲授的形象性和自身阅读的趣味性的限制,无法有效实现课程设置目的。在所有课程教学手段的探索当中,视频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纲要课程的历史正向功能。通过更加直观地再现历史,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穿越历史空间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去思考历史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

2.视频教学有助于改变纲要课程旧的教学方式,突破文字案例教学的局限。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改革旧的教学方式的主要手段。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在教学设计上的变革。教师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从相关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像资料中选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教育与思想道道教育相契合的视频,使之与语言、文字、图片等有机结合,集视频、音频、文字、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于一体,突破以往单纯文字案例教学的缺陷。视频案例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现场感,增强了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促进其深入思考和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视频案例形象生动、直观有趣,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将视频案例教学范式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对视频资料中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事例和事件加以描述和解析,经过加工和提炼,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辅助使用,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落实,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视频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1.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特点收集、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

一般地,视频案例来源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去书店购买VCD、DVD视频案例资料。这些视频案例资料有的比较粗糙,视频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内容冗长,有的与教学内容不贴切。对于这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来的视频案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特点进行剪辑,不能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学。

选择恰当的视频案例有利于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实施视频案例教学。不恰当的案例则会影响“纲要课”的教学效果,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而教学内容是视频案例收集和精选的依据。在内容上,视频案例的选择要求精益求精。

2.“纲要”课程应用视频案例教学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思维空间性

在教学中,选择的视频案例应紧扣中国近现代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活动、重要人物等,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选择教学视频案例时,还必须针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问题。一个视频案例解释说明一个重点、难点教学问题或知识点。此外,选择的视频案例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留给大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刻的理解。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诚实地对待本国的历史是正确反思历史的前提。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在科技进步和思想启蒙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统治阶级对西方文明发展一无所知。这与20世纪中国开启的改革开放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历史认知方面的比较评价,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性,正确评价中国社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三、在“纲要”课程应用视频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视频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故事和内容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反思历史的一面镜子,视频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为了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征,明确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以增强教学效果:一是要熟练的制作视频案例,并将其在课堂上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制作的视频案例要与使用的课件及使用教学内容要协调,相互联系紧密。

二是视频案例时间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要求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太长的视频案例既会影响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又会影响学生上课注意力,把握不住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10篇

各个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风俗,是乡土资源的重要部分,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本地的历史风俗、风土人情作为乡土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加深对家庭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自觉提高学生的文化情感,成功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述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与生活》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这一节课的时候,笔者根据所在的地方广西历史文化风俗特点来展开教学。

如可以向学生讲述广西修建历史文化博物馆、定期维修历史文化遗址、举办民歌节等,通过这些措施来保护广西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流传下的民族文化;并且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向世界各国介绍广西本土的文化。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成功达到教学目的。

二、以本地的时政例子为乡土案例展开教学

本地所发生的时事政治新闻,是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并且可以感知的事例,所以是乡土案例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本地的时政例子作为乡土案例展开教学。现在的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从整体上来说落后于时事政治发展的形式,距离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也比较远。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感,应该以本地所发生的时政例子作为优质的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材内容,使本地的时政案例与课文中的理论知识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这样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带给高中政治课以活力。本地的时事政治案例,主要是学校所在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上所发生的事情。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 第11篇

案例教学是近些年来备受重视的教学模式,它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显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纲要》课程为案例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案例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纲要》课程的发展,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案例教学;《纲要》;运用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近年来十分常见的教学模式。何为案例,当前各种说法和解释颇多,就本课程而言,案例就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或背景引用或编写的关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反映出的相关历史时期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将这些案例作为授课的基本素材带入课堂之中,借此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和生活之中,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当时情景和生活,引发思考,参与学习讨论和研究,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纲要》教学实效性。案例教学是在《纲要》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和生活将学生带入所学内容相对应的历史情境之中,让其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环境和生活之中去思考、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纲要》的内在需要。不可否认,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说,学生通过对案例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也是完成不断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业务水平,从而使《纲要》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纲要》课程中,学生通过对一定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知,引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开始思考所学内容,探求未知领域,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相互之间的彼此配合和参与下完成的,可以说是“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1]。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模式,也是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涉及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历史,在这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史料浩繁,为其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广大高校基本都在引用案例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我们在关注案例教学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案例教学认知不足,案例教学开展不力

《纲要》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尚属一门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尝试之中,案例教学亦是如此。案例教学在《纲要》教学中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由于对案例教学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对其定位不够清晰,让有些领导和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念存在理解和认知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处理好案例教学和传统讲授之间的关系,盲目地将两者对立起来:或是过分推崇案例教学,排除打压传统教学,或是坚持传统教学,进行满堂灌的方式,忽视案例教学;还有些教师简单粗暴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直接带入,或穿插几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就可以了,并没有对所引入的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讨论。这些都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案例教学得不到长足发展。

(二)师资队伍能力不强,案例教学运用不当

《纲要》课程不仅是一门历史课程,也是一门政治课程,更是一门通过历史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也要具备理性的思考,在教授学生领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而当前很多院校都存在“思想政治课谁都能讲”的错误认知,导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成了学校解决其他学科引进人才家属就业的地方,从而使教师队伍繁杂。近些年,各方面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始注重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另外,师资队伍能力不强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不高。个别教师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但仍以传统的单向交流与灌输为主,并没有将案例材料与所讲授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出现了单纯将案例讲出来,束之高阁,简单完成任务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也乐于进行案例教学,但自身能力不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接受新鲜事物不及时,对先进教学技术不够熟练等问题,导致案例教学在课程中运用不当,效果不明显。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弱,案例教学效果不好

《纲要》课程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大学生,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部分是经历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通过全国高考来到自己心仪的高等学府,他们大多数受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主体,学生只要乖乖听课就好了。案例教学则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过程。[2]由于受到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度不高。这直接反映在:一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分析和谈论过程中也培养了自身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浪费时间,不仅拖延了授课进程,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课堂的调味剂,可以缓解他们听课的枯燥情绪。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和情绪的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不是很高,积极性不强,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

四、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纲要》课程从开始至今,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关注,其课程运行也渐入轨道,广大师生也对该课程表现出了喜爱之情。因此更应该注意提高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显示课程特殊性的成效。案例教学在被推广于《纲要》课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受欢迎度,有利于达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案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案例教学的运用,成为当前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转变教学理念

《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广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有部分老师积极参与和深入研讨,但仍缺少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个别院校的案例教学仍停留在表面,表现为某个任课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非整个《纲要》课程教研组的集体行为。这样的案例教学难免会受该教师的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将案例教学在课程进程中整体体现出来。同时,对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的搜集与编写也会受到限制,能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能否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成为了未知数。另外,仍有大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依旧过分强调分数的地位,为达到更高的分值,各方都在找自己最有利的手段和方法,学校设置各学科的及格率,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行为并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也违背了素质教育模式的初衷。所以,我们呼吁提高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及学院的关注,让案例教学获得管理层面的支持,政策方面的鼓励,推动案例教学的顺利健康发展。我们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用于面对和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的思考和明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纲要》课程的特殊性体现在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应注意专业是否对口,在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使任课教师具备《纲要》课程讲授的基本条件。其次,要求任课教师努力提高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时刻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再次,鼓励任课教师提升课堂组织能力,在课堂讨论和辩论中具有掌控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也能够及时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和质疑。第四,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处理好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让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第五,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找好自身位置,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引导和辅助,而非以往的高高在上的灌输者。这样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具备了对所选案例进行精挑细选、细心编制、设置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也拥有了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谈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由此推动案例教学在《纲要》课程中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纲要》课程是以讲授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重要内容,传颂爱国主义精神,借此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可否认,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也是一种新的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和积极参与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3]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案例教学的宣传,提升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转变以往过分关注分值的旧有思想,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身观点,形成对同一问题的大讨论,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量,更能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提高《纲要》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断发展和强化,不仅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也让《纲要》课程在教学中呈现出了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的趋势,增添了教学效果,更是推动了教育事业向前健康稳步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历史教学新案例范文(热门11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