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推荐5篇)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推荐5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推荐5篇)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 第1篇

为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使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知识的探索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科技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开放性和科学性。

学校与科研单位联合搞课题试验,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革新的精神,我校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课程教学教研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它既是一门暂新的课程,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进行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为了使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和可持续地发展,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高干部教师的课程认识。研究性学习课是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课,保证课时,每周三节,排在课表中,按时实施课程计划。

2、提高干部教师的职责认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学校先后两次派出领导干部到上海参加研究性学习培训班,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上海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经验。学校制定了研究性课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10条,要求教师认真执行工作职责条例,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指导能力。学校付给教师一定课时费。

3、提高学生的主体认识。师生必须明确在研究性学习的全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要的研究人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当放手叫学生去研究,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加强三级组织管理:校级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性学习宏观规划和全面领导;班级领导小组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对班级各课题组的组织和指导;课题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本课题组同学的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实施三全管理: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多是分散的、开放的、变化的,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管理,既是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整体管理到局部管理,也是由教师管理为主到学生自己管理。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为此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是:

1、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交替使用,教材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定理、法则、原理),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清楚,有些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叫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调查、讨论与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数学教师刘世烈老师,在所任的两个差班教学中,面对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调整教学方式,降低教学起点,通过五步教学方法,即读、议、讲、练、结,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与学:边读边议,鼓励学生提问题;讨论交流问题,教师精讲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争议的问题;讲议结合、讲练结合,一题多解;学生争议非常热烈,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做出小结。在实践中刘老师感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高一、四班同学,初升高的成绩是分,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今年高考获得395分成绩,考入三本沈阳建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方式因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全员参与,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特征,与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相适应,因而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进高中化学课堂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内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学习思想,逐步增强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摒弃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倡导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教育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识到,在高考指挥棒下,老师、学生及家长疲于奔命,教育完全变成了应试,学生变成了机器,越来越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切完全有悖于二期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科学探究的基本形式是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以问题为中心,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能否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为:

(1)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使研究逐步深入。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要善于按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容易的小问题,即问题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再整合出各个小问题间的整体联系和解决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如:“浓硫酸与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分解如下:①用什么方法证明二氧化硫的存在?②用什么方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否说明一定有二氧化碳?④当气体中同时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怎样证明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研究多向拓展。开放性问题情境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设计实验,用多种方法鉴别二氧化氮气体和溴蒸气,并比较各方案的优劣,找出最佳方案。又如:在开展氯气的研究性学习中,以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事件引出关于氯气的物性、化性、制备、前景等开放性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看“热闹”,更看“门道”。教学《钠的性质》时,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切实加强学法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在思想上及时给予积极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方法的指导。如在明确了某一学习内容后,如何围绕问题收集材料,如何识别资料的价值,对资料如何分析与综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教师应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切实加强“入门”指导、“过程”指导,使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和状态,从而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对学生学习中表现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既要敢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要会收(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把握),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5.课外拓展调研,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镇江市丹徒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师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的必修课,在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已经开设了多年。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项目)设计、查找资料、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解决了实际问题,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并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它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认真“给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一、关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素养的提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先导,研究性学习正是一个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即使是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中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基础知识有标准答案,应用问题由教师解答。学生习惯了这种接受式学习,以至视野狭隘,认知短浅,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而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模式,又使学生普遍缺乏诸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实地访谈和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此外,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和韧性,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遇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些都导致了高一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高一学生,面对研究性学习这门崭新的课程,大都难以迅速适应,或者只觉得新鲜,却又无从下手。

鉴于上述情况,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根据省编《研究性学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在课程开设之前便聘请资深教师认真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基本程序和步骤、基本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方面,详实地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认知和意识。特别是加强了常用研究方法的指导,引用大量研究实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具体讲解,诸如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并结合具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案例形式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恰当选题,对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当学生经过训练,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知道了“怎么研究”后,我们开始将重点转向加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指导。我们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并注意结合当地地理条件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情况主动参与课题选择。由于我们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缺少复合型教师,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等条件也很有限,指导学生确定课题要尽量减少学科交叉,但一般都要就大致方向作充分的必要指导。一是涉及丹徒当地人健康生活相关的内容,如气候、水资源、居室污染、化妆品副作用、方便面危害等。这类课题一般由相应的地理、化学老师指导。二是涉及地方特色的内容,例如,丹徒及镇江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地方茶文化和醋文化研究等。这类课题一般由历史老师指导。三是涉及“自我”提升的内容,例如,文学素养方面的经典名著中人物的分析研究,自身礼仪修养方面的中外礼仪(服饰)文化研究,自我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的反思探索。这类课题一般分别由语文、英语、政治老师指导。四是实用性研究,例如数学(函数、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用小制作、小发明等。这类课题一般由数学、物理老师指导。

在课题选题指导过程中,我们逐渐取得了两种共识:一是好课题必须具备四“性”,即实用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二是所选课题的范围和切入点要小,例如,有些同学确定了“水资源与人类健康”研究课题,该研究课题显然太大,不是我们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于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丹徒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研究课题,学生从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现了值得研究的内容:镇上有一条受污染的小河叫小金河、有一个纯净水厂、有一个自来水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水资源与人类健康”这个大课题分解成了“小金河的水质污染调查”、“纯净水与饮水健康”、自来水与饮水健康”等小课题,顺利地展开了研究。

三、坚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服务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功能性”问题;问题构建;高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82-05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

2008年起我省实行新课程高考,新课程高考已进入了第八个年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模式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三年学习 “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高中化学课程后,要具备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厚实践)、较强的学科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重能力)”。但是高三化学学科的复习,内容多而碎、任务重而时间少。若还沿用传统的课堂复习模式,则很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复习内容,更不会达到新高考对学生素养提出的要求。因而会大大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若能在高三化学课程复习过程中,在课堂上通过构建相应的“功能性”问题,则可创建高效的问题解决课堂模式,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不仅会使学生具备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基础),更会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推动”养成丰富的实践经验(厚实践)、从而形成较强的学科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重能力)”,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众所周知,高三化学的一轮复习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而在高三化学复习的内容中,又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最为核心。这也是学生觉得容易学但又因为太多而繁碎的特点不容易记得,对学生来说可能也是化学中“最难的记忆”内容(也相对于数学或物理而言)。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仅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又是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有效载体,所以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元素化合物章节内容每年往往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复习。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元素化合知识的复习往往是“吃苦不讨好”,花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老师和学生们都很苦恼但又没有更好的策略。从而会大大影响到整体高三化学复习的效果。

同时,围绕关系图构建相应的拓展性问题并加以讨论:

①此转化关系_涉及到几种工业生产,说出相应的生产原理。

②在25℃时,NaHCO3 与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③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生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什么?

④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⑤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⑥侯氏制碱工业中,是先通NH3,还是先通CO2?

⑦盐都可以发生水解?

同样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突显如下功能:

功能1:能让学生清晰地熟悉各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尤其是与化工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比孤立的死记硬背的记忆效率更高,学生不会轻易忘记。

功能2:通过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这样的载体,可以设置更多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将物质的溶解性的比较、物质化学性质的应用、化学反应的类型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盐类水解等方面知识应用于此,既加深了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记忆,又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复习容量。

在其它的元素化合物或其它的知识体系复习时,也可采用同样的建构模式,突出核心,在转化中形成系统,在系统中应用知识,在问题讨论中形成能力,牢固地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

二、构建递进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当高三复习进入第二轮时,知识趋向于一定程度的联系和综合,一些综合性试题频频出现,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纸笔测试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解答习题的技能。因此,若能在分析、解决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构建递进性的问题,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缩小思维跨度,形成有递度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完成问题的解决。

如在高三二轮“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专题复习中,利用等效平衡分析和解决平衡移动问题一直是江苏近几年的必考题,但是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题海战术”收效甚微。如能设计相应递进性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灵活应用“等效平衡”来解题,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案例2:在相同的温度下,有相同的体积的甲,乙两个容器且保持容积不变。甲容器中充入1gN2和1gH2;乙容器中充入2gN2和2g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衡后N2的浓度:甲

B. H2的转化率:甲

C.平衡后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甲

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①改变多少物质的量时如何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②移动后的新平衡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转化率高的反应物浓度怎么会大?

根据内容,设计的递进性问题如下:

问题1:在相同的温度下,在两个与甲相同且与等体积的容器中分别充入1gN2和1gH2;如右图所示。

①两个容器中是否会建立相同的平衡?(两个相同条件的容器中可以建立完全相同的平衡)

②原题要求是在体积一定的容器中,现体积变为原来的几倍?怎么样才能恢复到原条件下?(将右边的平衡完全压缩到左边容器中)

③这样压缩容器体积平衡会移动吗?向什么方向移动?实际就相当于改变了什么条件?

(压缩容器就是加压过程,故平衡向系数和大的方向移到,即向右移动)

问题2:若再次达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和转化率与原平衡相比较变大还是变小?

①假设两个容器在刚压缩的瞬间平衡不移动,各物质的量为原来的几倍?浓度呢?

(引导分析:两倍,各物质的量增加了两倍,而容器的体积没变。所以浓度也变为两倍)

②那重新达到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能否恢复到原平衡?

(引导分析:不能,因为平衡移动不可能将增加的一倍浓度全转化过去,所以重新平衡时的反应物浓度比原来一倍大,但比两倍小。而产物的浓度比原来两倍还要大)

通过上述递进式问题的构建,让学生在思考跨度较大的问题时将思维细化,将问题一一分解,能形成思考的 “坡度”,可以自己独立进行分析并综合,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构建能提高学生自我设问、知识创新的思维品质,养成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符合江苏高考改革的要求。

三、构建典型的模型化问题,培养学生建模思维方法的能力

每一年的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往往是学生暴露更多问题的时期,而尤为突出且让人伤透脑筋的问题是:做过多遍的题目再做时仍然没有高的正确率,让老师和学生大为苦恼。笔者分析其原因:化学问题的设计总是基于依托一定的化学知识或化学原理,很多学生在解答化学问题时思路不清、记不牢化学本源知识,不理解化学原理,对应不上相关考点、才出现“讲过多少次还不会做的情况”。经过笔者近几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自从江苏高考出现自主命题以来,试题表现出新颖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体现典型性(即试卷的类型题保持固定)等特点。典型问题,往往存在特定的解题思路,因此这为高三更好地复习迎考创造了条件。在复习过程中,如能将具体问题模型化,教会学生构建典型问题解题模型,学生便会牢牢掌握解题方法与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清晰度,提高解题效率。

如江苏省卷中现有的典型问题: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比较、平衡的综合应用(利用等效平衡和平衡常数分析平衡移动)、有机物结构的推断、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新情境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典型问题。

有机推断题中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DD“片段法”:

思维模式:

①对照限制条件,写出每一个结构“片段”DD即确定分子官能团的种类

②对照分子结构的对称性,确定官能官能团的位置

③对照分子的饱和度,确定其它的分子结构

④检验结构是否符合每一个限制条件,最终确定分子结构

案例3: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针对原图有删减)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Ⅰ.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Ⅱ.分子中有7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同样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突显如下功能:

模型是科学认识的一种独特形式,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查来的机理,吸收一些主要因素,略去一些次要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画”。即要在学生的大脑里树立一些感性的形象,能为他们进一步思维过程提供资料信息并使思维具体化,构建解决化学问题的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的题型在江苏省高考中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典型的模型化问题和思维模式,便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高三二轮的复习效果。

四、构建图像、图表型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强调:学生要能形成化学信息素养,能够通过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以及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这就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高中化学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学习必须承担这个任务。但是高中化学包含诸多概念,元素化合物性质及转化关系,基本理论包含着既相对独立又逻辑关联的应用关系。所以高中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时,就感觉到不好理解,不易掌握,不会应用,更不能按要求从有关材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规律、结论用于解题,大大束缚了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二轮的复习中,不能还简单地流于知识的讲解,做题,再讲题。这样的做法无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所以就会出现“做过多少的题目学生还是不会做”的怪现象。而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这给我们的一线老师提供了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笔者的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或规律变成直观的图像、图表、或将实际工业生产中复杂生产原理制成简洁的流程框图展示,这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案例4:(2011江苏)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1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2表示 mol・L-1 NaOH溶液滴定 mL mol・L-1 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3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D.图4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通过这样的问题分析与讨论,学生便会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且印象深刻。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知识点可以构建成这样的图像,例如:

Al3+与OH-反应时含铝微粒浓度变化曲线,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滴定实验的离子关系曲线,难溶物质的溶解曲线等。

通过这些图像的构建,能将抽象的原理或繁琐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并且设置相应的讨论问题,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培养学生对图示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所学知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符合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也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五、构建学科内的综合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江苏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为主要考查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化学思维等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及其发展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学化学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化学思维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生产、科学、生活、环境等综合性问题。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乃至全国其它省份的高考,这方面的考查越来越突显。但是经过一轮复习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尚显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能够构建这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5:(2014江苏)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由硫化氢获得硫单质有多种方法。

(1)将烧碱吸收H2S后的溶液加入到如题图1所示的电解池的阳极区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阳极区发生如下反应:S2-―2e-[=]S (n-1)S+ S2-[=]Sn2-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

②电解后阳极区的溶液用稀硫酸酸化得到硫单质,其离子方程式可写成 。

(2)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回收S,其物质转化如题图2所示。

①在图示的转化中,化合价不变的元素是 。

②反应中当有1mol H2S转化为硫单质时,保持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不变,需要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

③在温度一定和不补加溶液的条件下,缓慢通入混合气体,并充分搅拌。欲使生成的硫单质中不含CuS,可采取的措施有 。

(3)H2S在高温下分解生成硫蒸气和H2。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题图3所示,H2S在高温下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思维过程:

(1)阴极产物是H2,故是水产生的氢离子放电;电解质生成Sn2-,与酸发生歧化反应有硫单质生成,必有硫化氢生成;(2)根据电子守恒,硫化氢电子给氧气,故氧气得电子电子;根据图2可以看出,只要增加氧气量,便可以增加铁离子的量,使硫化铜被充分氧气;(3)由图3可判断生成的两种气体体积比为2∶1,再由原子守恒可知只能产生S2才符合题意。

事实上这类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是一种常见题型,最常用的类型有:以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现象为研究对象,将测试的热点、考点(如将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热计算、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难溶物质的溶解平衡,电化学等通过某一种物质进行综合)串联起来,是学生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题型构建;或者以工业流程形式进行有效构建,将元素化合物、实验操作、化学反应原理等综合起来考查,也是近年热点题型。通过这样的问题构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结束语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 第5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评价

一、引言

高中化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通过研究其组成以及结构,逐步掌握这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了解它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篇文章将以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对象,通过论述其实施和评价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慎重选择研究课题

一般来讲,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选择的课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化学本身就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实际的研究内容入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条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具有研究意义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经过研究总结概括结果的能力。一般都是只有课题的具体要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原理、仪器、方案以及结论所有过程的确立。整个实验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谨慎沉着的精神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研究学科之间的整体性以及综合性成为近些年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包括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命化学以及能源化学等等,所以,把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质来看,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进行不会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可以遵循,人们往往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教学的具体思路。确定了教学的思路之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应用,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最终得到最优的教学方案。

第一,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信息收集与整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最终成效的确定和评定。

第二,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实际的调查学习,所获得信息的处理,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现和评定。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的具体内容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推荐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