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合集4篇)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合集4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合集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 第1篇

历史文学研究之所出现这种难以与创作相称的落寞状况,一方面由于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喜新厌旧”“贵今贱古”的风气,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研究者个人学术选择中的“避难就易”心态。但综观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当代生活不过是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却有几千年的积淀,二者之间从审美资源和价值底蕴的角度看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而且,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了解和探讨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实为进行“创造性转换”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正因为如此,无论从文学还是文化的层面看,以开掘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资源为己任的当代历史文学及其理论研究,都应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从这样一种文学发展、研究状况与时代文化需求相结合的背景下来理解,历史文学研究的意义就充分显示出来。吴秀明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即致力于历史文学研究,积30年之功,以深厚的功力、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确立了作为历史文学研究学术“重镇”甚至“重心”的地位。对于吴秀明历史文学研究的学术建树与学理境界,我们也需要从这样的视野中来考察,才有可能找到理解和判断的恰当思路。

一 、 学术目标与研究路径的选择

吴秀明历史文学研究最为显著和重要的特点,是同时展开了对历史文学本体的理论建构和对当代历史文学的审美考察。

从1980年代初至今,吴秀明30余年的历史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1980年代前期的历史小说新作评论阶段。吴秀明历史文学研究的两篇“成名之作”,即发表于1981年《文艺报》的《虚构应当尊重历史――历史小说真实性问题探讨》,和发表于《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的《评近年来的历史小说创作》,就体现出重大理论问题探讨和重要创作现象考察同时进行、史论兼攻的研究倾向。但总的看来,他在1980年代是以当代历史小说评论著称于文坛的。1987年出版的历史小说评论集《在历史与小说之间》,就包括了对1980年代初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中20多部重要作品的评论。同时,吴秀明还独立编选了《中篇历史小说选》《短篇历史小说选》《历史小说评论选》等在当时相当全面和权威的当代历史文学作品集。其二是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的历史文学理论研究阶段。就在历史小说评论颇具“独步天下”之势的时候,吴秀明却进行了大幅度的学术“转身”。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他以近十年的时间沉入了对历史文学理论的研究,学术视野从中国当代历史文学扩大到了古今中外的整个历史文学,研究重心则从对创作实践的考察,转移到了对历史文学核心问题的发现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在1994、1995年两年时间内,吴秀明相继出版了《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历史的诗学》和《真实的构造》三部专著,展示了他具有历史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特性的研究成果。其三是新世纪从当代文学整体视野出发的历史文学研究阶段。虽然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吴秀明的学术研究重心转向了当代文学其他领域,并同样卓有成就、卓具影响,但他并未忘怀和“撤出”历史文学研究“这块比较熟悉的领域”①。相隔十余年之后,吴秀明的历史文学研究又在一种新的学术境界中成果迭出。既出版了从思想文化史高度探讨历史文学审美内涵的《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又主编了《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研究》《中国当代历史文学的创造与重构》两部将梳理演变轨迹和探讨研究新视野融为一体的项目成果专著,还编选了以揭示中国历史元素在文本中的复杂呈现为目的、范围则涵盖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学读本《文与历史》。

综观以上所述可见,吴秀明在新世纪的历史文学研究,实际上是对1980年代历史小说评论的拓展、深化和“螺旋式上升”,二者在学术路径层面同属当代历史文学实践考察;他的另一条研究路径则是历史文学理论的建构。如果将这两方面分开来看,在当代文学专业范围选择历史文学创作领域,在文艺学专业范围选择历史文学理论领域,都不过是对某一学术领域的专门研究。但如果从当代学术体系对学科、专业的划分来看,这两个领域实际上分属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两个不同的二级学科,其中存在很大的学术跨度。按照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常规,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基本上是在一个二级学科的某个专业方向范围内“圈定一块领地”“挖一口深井”。当代文学专业领域的“十七年文学”“文学制度”“著名作家”之类的研究,就都是如此。另外也有不少学者的研究确实存在着“跨界”现象,比如从现代小说领域拓展到近代、古代小说领域,从五四文学与文化延伸到晚清文学与文化,或者从文学现象延伸到文化现象,等等。但其中所体现的,往往只是同一学术思路与方法的自然延伸和平移式运用。吴秀明的历史文学研究路径则是横跨了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存在着以史为主和以论为主的学术思路差别。很显然,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研究路径选择。这种非常规学术路径所体现,不仅是研究者的知识积累与学术视野,还包括吴秀明对历史文学研究状况的深层次认知,以及抓住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进行根本性探索的学术追求。

当然,历史基础薄弱而现实条件优越,反而给历史文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但在这广大的空间中选择出能获得更大学术意义的研究对象,也是一个需要学术功力和思想眼光的。从文学发展全局来看,20世纪中国文学史实际上是现实题材的创作“雄霸天下”,在众多的文学史论著中,“历史文学创作”都不过是排在章节最后、予以补充介绍的内容而已,似乎极少参与文学史整体境界的建构。在这样的学术形势下,如何阐释历史文学创作的文学与时代意义,就成为历史文学研究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历史文学创作就不过是一种“自说自话”“自生自灭”的文学生长形态,相应的研究也就很可能只是一种就事论事的阅读感想与创作资料堆砌而已。在历史文学内部,关键的问题则在于:历史文学与其他题材的创作到底是否应该存在差别?评价历史文学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与依据到底应该是什么?对鲁迅、郭沫若式的和姚雪垠《李自成》式的、1980年代“新历史小说”式的各类历史文学创作,能否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视野和阐释平台?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历史文学本体进行根本性的理论思考。于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时代文化环境中进行历史文学意义与价值的整体阐释,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文学的基本规律与规范,就成为了历史文学研究中分别处于基本理论和当代现实层面的核心问题。

吴秀明研究历史文学的学术路径,正是建立在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其研究形成学术跨度的原因也在于此。对于自己的学术选择,吴秀明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在《文学中的历史世界》一书中,他这样陈述自己进行历史文学理论探索的动因:“在进行了三四年之长的当代历史小说追踪性评论以后,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出发,由此及彼,逐渐萌生了将历史文学当作一种独立的学科形态、系统整体地研究它的个性特征和基本理论的想法”,以期“使自己以往的研究藉此能有一个新的质的提高”②。从中可见,他确实是从解决历史文学的全局性问题出发,来选择学术研究的对象与目标的。正因为如此,吴秀明的研究最终所获得的,就不仅是一部或几部专著层面的成功,而且是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如何开掘出时代所隐含的学术可能性层面的成功。这种选择研究路径的方法和思路,对于从事各类专门领域研究的学者应当怎样发现问题、选择对象,才有可能使研究成功地抵达时代的学术前沿,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历史文学理论形态的体系化建构

在历史文学基本规律与规范的探索方面,吴秀明的研究显示出一种理论体系建构的特色,具体成果主要表现在《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历史的诗学》和《真实的构造》三部专著之中。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持续发展;兰溪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3-47(7)

一、概述

兰溪市是浙江中西部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对外开放的省内旅游城市。2000年2月18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江、衢江、兰江汇合处,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誉。兰溪自唐咸亨五年(674年)置县,至1985年县改市建制。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总人口66万,辖有25个镇、乡。

兰溪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兰溪市区现存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富有特色,据初步调查,城区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和重要文物保护点60余处之多,传统古街巷十数条,以兰江古码头、古城墙、古街巷、古商栈、客栈、银楼、钱庄当铺、会馆、商人住宅、古碑记等最为典型,加上古庙宇、祠堂、古骑街楼、名人故居、古书院、古堤坝等,确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具有古商埠建筑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反映了兰溪自唐宋以来封建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_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反映了江南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好兰溪这一历史文化古城,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和城市建设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兰溪处于浙中“旅游带”的黄金地段,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名胜众多。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的有六洞山、白露山、兰阴山。六洞山,洞中熔岩千姿百态,瑰丽奇特,游人可乘舟览胜800多米,为江南一绝,山巅有栖真古刹,藏有明永乐刻本《北藏经》6767卷。诸葛村、芝堰村、将军岩、芥子园、通州桥、东峰亭、告天台等自然人文景观也各具特色,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价值。兰溪是晋代黄初平、五代高僧贯休、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当代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张学良将军夫人赵一荻的故里;戴叔伦、陆游、杨万里、萨都剌、刘伯温、王守仁、朱彝尊、郁达夫、秋瑾等都曾在兰溪留下过许多名诗佳篇。

二、文物古迹

兰溪市明、清建筑有上千座之多。重要的有:芝堰村民居、诸葛和长乐民居、上唐古建筑群、姚村古民居、旧宅村覃恩堂、西姜祠堂、下孟塘大宗祠等。芝堰村民居,共有明清古建筑六十余座,规模宏大,结构别具特色,是我市年代最早的一处古建筑群。长乐村民居,以“象贤厅”为中心轴线,在东80米、南110米、西150米、北11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具有明清特色的古建筑三十余座。诸葛古建筑群,布局巧妙,建筑富丽,是诸葛后裔的聚居地。西姜祠堂、下孟塘大宗祠、上戴大宗祠等古建筑,多为歇山顶式大殿,气势宏伟,用材硕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老城区的告天台,既是一座纪念北宋名臣赵\的名人纪念建筑,又是一处有南方明代建筑特色的代表性实例。它布局得当,结构严谨与周围的赵文懿祠等浑然一体,大殿内部的递角梁结构,在建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坐落在老城的西门城楼,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近年重建。该城楼由台基、城门、楼阁三部分组成。城楼两侧保存古城墙500多米。这种古城墙目前省内已极少见,它不仅显示了古代兰溪城作为浙西重镇,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对研究历代城垣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石埠乡塔山村的通州桥,是省内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水榭式石砌桥梁,结构精巧,雕饰华丽,自然环境幽美。另外,市区还存有大量古庙宇、祠宇、书院建筑,如白露寺、兰阴寺、横山殿、赫灵庙、金文安公祠、东岳庙、城隍庙、仁山书院等。

现存有各类牌坊40余座(其中一座为木质,其余均用青石构筑)。数量之多,式样之丰富,堪称“牌坊之乡”。古塔5座,包括女埠双塔、香溪宝塔、双牌厚伦方无头塔、厚仁乡塔下张方塔、白露寺、栖真寺僧墓塔。经过普查,共发现古窑址31处,古文化遗址8处,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品与生产工具。

兰溪的古建筑,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地方物色鲜明,尤以明代建筑之多称雄省内。专家认为,一个市保存了那么多的明代古建筑,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它们形象地体现了我市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智慧和创造力,为研究江南古建筑的结构和发展历史,为现代建筑学的提高和创新,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借鉴依据。

三、兰溪古城

兰溪自唐咸亨五年(674年)建县,已有1300余年历史,城东依大云山,西临兰江。据史载:“孙吴置三河戍于金华西部,唐成亨五年即其地置兰溪县。”据今人考证,三河戍故地即在今兰溪旧城。

兰溪古城垣始建不详,宋洪遵所著《东阳记》:“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即韩林儿龙凤四年,朱元璋遣胡大海经略江南。十月,胡大海攻婺州不克,退回兰溪筑城自守,隆礼门城门即辟于此时。明永乐间,城圯于水达七百八十丈,其后重修。明正德七年(1512年)又因洪水重加补葺,西门兰江沿垒石为陡岸,并新建南北三城楼,城楼颇为壮丽。至成化间再辟张家码头便门,此外还有朱家码头、柳家码头便门,以便交通。乾隆、同治、光绪间复有大水冲城墙,故记“堤为城,垒石不坚,因其势不能与水抗”。历有修整。光绪十三年(1887年)志记:城开广二里三百步二十二步,周围城身八百六十五丈,今合平方公里。

据《康熙兰溪县志》载:城垣旧有四门。东名上门,南名迎麾门,西名溪门,北名北门。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上门改安政门,迎麾门改明德门,溪门改清波门,北门称拱宸门,并增辟隆礼门,东北边有水阙门,西沿兰江还有三处便门。近年云山路修建下水道时,曾挖掘出宋代东门遗址。

清末城有十坊,以一、二、三、四为序。有名字的大小街道二十一条,巷八十七条。

兰溪古城利用天然官塘来疏浚水道。《万历兰溪县志》:“官塘,县城中,上自馆驿(即现南门大桥)西偏下至北门城下,长五里。”《光绪兰溪县志》:“官塘由南门外荷花塘至北门外三洞桥,长二里许,广五十亩,源自大云山,出水阙门,入后山溪,城中诸水纳焉。”后山溪实为一条护城河,东边一段古城沿后山而筑。

三塔二浮桥为兰溪古城之景,三塔均为清光绪十三年重建:一在东门大云山上,名能仁塔,初建于宋,九级十一丈,顶有小塔六级:一在南门塔山,名同仁塔,七级,六丈四尺高,塔顶小塔三级:一在溪西圣罗山(即排岭)名辅仁塔,七级高七丈。

二浮桥,两座,一座自西门码头跨兰江过中州至溪西,名悦济浮桥,始建于宋熙年间,另一座于南门外塔山下跨婺江至马公滩,称南门浮桥,建于光绪年间。近年能仁塔及悦济桥俱已重建。

四、商埠建筑精华

兰溪为千年商埠,自唐以来商业繁荣,与商业活动有关的建筑也盛极一时,留下了富有江南水乡商埠建筑文化特色的一大批古码头、古城墙、古街巷、古商号、古作坊、古庙宇、古祠堂、古会馆、古商人住宅等文物古迹,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及_战争后近代经济发展史的活化石,现择其现存者简介如下:

古码头至清末民初,沿江有三十二码头,其中有药业、米业、煤炭、漂染等专业码头,现存西门码头和柳家码头,创始于唐,历有整修。

古城墙沿江尚存500余米,始建于宋,垒石为陡岸,上筑女墙。

古城门

现尚存建于元至正年间的隆礼门和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柳家码头城门。

古街巷至清末,城区有大小街巷108条,现尚有溪西古街及探花、彩衣、绣衣、封君、忠锡、桃花坞、状元第、世德等古巷,建筑为明清特色,粉墙青瓦,古貌宛然。其中探花、忠锡等巷的悬空券墙,被建筑专家誉为建筑史的创举和杰作。

古书院市区尚存天福山仁山书院、石埠岭湓东书院、云山路云山书院旧址。

古庙宇现存有东岳庙静性坛、城隍庙、药皇庙、文昌阁、梵音寺、观音阁、灵源积庆侯庙、兰阴寺、公鲁庙等,为平日市民、商人祭祀和游赏场所,其中药皇庙又为药业公所所在地。

古会馆现存宁波会馆、绍兴会馆、义乌会馆、永康会馆(残破)及米业公会、钱业公会会馆等。

名人故居现存有清道光进士、大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唐壬森故居:清光绪解元、进士刘煜东园遗址及明吏、刑、兵尚书唐龙以及其子孙故居等。

古祠堂尚存徐氏宗祠、郭氏家庙、明著堂、严氏小厅。

古商人住宅尚存当年号称“四龙”、“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的大批富商巨贾住宅,如曹德隆、严盛隆及蔡氏、李氏、郑氏、唐氏、徐氏等,或富丽堂皇,或简朴实用,各有千秋。

古桥尚存回龙桥,其余如庆成、平康、思亲、转虹及学官泮桥、云山书院聚奎桥等皆填埋于地下,尚属完整。

古亭尚存回龙桥惟善亭及塔山忠清庙前戏台上石亭。

古骑街楼尚存自由路骑街楼。

尚存星官巷双眼古井、桃花坞古井、兰阴寺古井、黄湓二仙井等,其中桃花坞古井昔为酿酒用井。

古堤黄湓堤路位于城北兰江边,起自兰江铁路大桥,终于黄湓村,原现存约1000余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浙江巡抚朱轼委金华知府张坦壤率兰溪知县建,名永惠堤,长358丈,底宽2丈,面宽及高各丈,全用条石灌糯米石灰浆砌筑,堤面正中铺青石板,两侧铺鹅卵石,故名黄湓堤路,历经水患而稳固无损,现因筑新防洪坝埋于新坝中。

古碑尚存明赵侯古祠碑、明兰溪县治厅壁记碑、明御史行台碑、清横山禁开山采石碑、清王家码头保护环境碑、重修永惠堤碑记、清督抚二宪禁碑等。其中督抚二宪禁碑,记载了清康熙间兰溪染踹工人罢工事件。

名人墓葬规划市区范围内尚有明东阁大学士赵志皋墓,明福建布政使章侨墓等。赵志皋墓前后石马,章侨墓神道石碑坊及墓前石人石马、石羊、石虎至今尚存。

五、兰溪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兰溪扼钱塘江上游,素为金、衢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历遭兵燹之劫难,如太平天国期间,侍王李世贤部将谭星占领兰城近两年之久,凡衙署、庙宇、宗祠等焚毁殆尽,撤退时,又四处放火,殃及市廛、民居,大片繁华市区被烧为白地。北伐战争时,军阀孙传芳部溃退,市面又受劫掠。抗日战争时,日寇多次轰炸,大片民居被毁,同时由于防空、疏散需要,拆除了大云山上的能仁塔和北、东、南三面城墙。“”中,南门同仁塔和排岭辅仁塔及大量古牌坊被毁。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古城保护更是举步维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其原因有: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 第3篇

1.立论的科学性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三、布局

1.开头、结尾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小论文分析;解题方法

小论文题目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高考中已连续出现几次,只是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高考中暂时销声匿迹。江苏高考自独立命题以来,在2011年首次出现小论文题目,后来被作为当年高考历史卷的一大亮点而广为称赞。其实,在2003、2004年两年的《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江苏)上,均有小论文式样题出现,当时也引起了部分师生的注意。之后由于连续几年都没有在江苏高考中出现,它又被多数教师淡忘了。现在,既然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已出现小论文题目,这没有理由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历史小论文分析

所谓历史小论文,是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的训练题型。它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

历史小论文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笔者从议论方式、命题形式、评分要求三个方面将其特点归纳如下:

1.议论方式——立论与驳论

(1)立论:从正面来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者谈论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认识。(如江苏省南京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第23题第(4)问:运用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材料四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2)驳论:对错误的论点进行反驳,辩证是非,并形成正确认识。如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这一观点对不对?请围绕阶级斗争的进步作用,结合太平天国革命作一小论文。

在具体考查中,驳论题目前尚未单独出现,也许是因为其难度上更大一些的缘故。

2.命题形式——直接型、材料论析型和观点评论型。

(1)直接型,就是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或内容。对象如:历史人物或事件、现象、制度、著作等;内容如:原因、性质、地位、意义、作用等。(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 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7分)”。)

(2)材料论析型,就是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按照要求对某论点进行论析。(如2003—2007五年间的上海市高考历史卷最后一题均为此种形式。)

(3)观点评论型,就是针对提出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观点,进行立论或者驳论。(如江苏省盐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第23题第(3)问: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得到加强。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6分))

3.评分要求,不外乎五条。

(1)字数合乎要求。即和规定字数相比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要求字数在200—300字,答案字数与规定字数相差不应超过50字。

(2)分层次划分等级给分。评定标准: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将提出的观点说明。

(3)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起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不可空发议论。

(4)使用学科语言、术语规范。即论证过程应有“历史韵味”,切忌大白话。

(5)文字简洁流畅,条理清晰。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明白了什么是历史小论文,为什么必须重视它,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应对的问题了。

二、历史小论文解题方法

(2011年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历史小论文3000字范文(合集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