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通用4篇)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通用4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通用4篇)

微信扫码分享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 第1篇

近些年历史系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想办法使教学实习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系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从2000级开始,教学实习采取赴河西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一种更加切合历史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实习模式,并且一定要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学校教务处也非常关注这次实习,在经费及其他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作为长期规划的第一步,本次活动在各方面的经验都意义重大,鉴于此,对这次实习的全过程、实习的主要收获和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实地考察历时8天,行程3500公里,参观考察了张掖、肃南、酒泉、嘉峪关、敦煌、安西、山丹、武威等市县的十几处历史文化名胜和相关的几个博物馆,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详细的记录。国家重点研究所负责人郑炳林教授一路上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给同学讲述沿途的历史和地理沿革以及到下一个目的地应关注的主要问题,使同学们对这次考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产生立体的印象和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观每一处古迹时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利用并不充裕的参观时间。但这8天只是本次实习的主体部分,而整个实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就分阶段回顾一下这次实习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在系里确定了目的地和出发时间以后,决定由历史系主管教学工作的乔健副主任担任这次实习的领队,全面负责实习各方面的工作。在乔健老师的部署下,准备工作开始紧张地进行。从四月中旬开始,在2000级本科四个专业中开展了多次动员,说明这次实习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在对这条线路相当熟悉的牟范书记和冯培红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行程表,确保在外期间每天都能够劳逸结合,使大家不因旅途劳累而影响参观考察的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从而有效利用有限的经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出发前一个月,请在敦煌学及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杜斗诚教授给同学们做了专题学术报告,重点讲解此次实习参观的石窟寺的历史沿革、保存情况、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的艺术特点和史学价值,使同学们对参观考察对象有了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们根据各人的兴趣和长处自愿组合,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确定本小组在这次实习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人员分工,结合老师们的讲解和自己平时的积累,制定本小组在各个参观考察地点主要关注的问题和研究主题,并围绕确定的主题进行扎实的资料搜集工作,为实地参观考察做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出发前一周确定了人员名单,根据人数和专业建立三个大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全体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准时、统一地行动,也确定了同学、组长和带队老师三个层次之间的双向联系方式,从制度上严格保证在外期间所有人员的安全。临行前几天,乔老师、牟范书记和办公室陈吉平主任订好了车,预订了所有日期的住宿床位,并且多方比较,尽可能找到既安全卫生又价格便宜的旅馆和招待所,使更多的经费用于同学们的参观考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临行前一天晚上,由郑炳林老师对各个参观考察对象做了整体讲解,指出同学们应关注的要点。乔健老师多次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细致周到地布置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

第二阶段:实地参观考察

2003年7月3日清晨7时,实习队伍整装待发。系党政领导一起来为大家送行,教务处处长张振国老师也亲自到场做了简短但却切中关键、寓意深长的讲话,这更使同学们振奋不已。

7月3日实习队伍到达的第一站是新河驿长城。在此之前已经看到了绵亘数十里的长城,汉长城在北,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这些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宏大建筑现在已变成了一段段矮墙。第二站是本次实习第一个重点考察对象——张掖大佛寺及山西会馆。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明清时期屡有修缮。该寺建筑布局基本上是常规的佛寺模式。殿外门东西两侧有青砖浮雕经变画两铺,分别描绘了释迦生前于其太子祗树给孤独园内精舍说法和_及观音大势至菩萨所在西方净土的场景。作为经变画,这两铺同敦煌等河西石窟壁画有一脉相承的因素。有同学将其进行对照,对许多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佛之禅定印与榜题“说法图”相违;灵鹫山说法同榜题“西方圣境”相悖;观音大势至的和尚装亦异于他品等等。大佛殿内卧佛一身,弟子十身,菩萨二身。卧佛是该寺最著名也最具研究价值的文物,较之犍陀罗佛教雕塑及河西其他佛涅槃像,其特殊之处在于:没有摩耶奔丧、迦叶抚足的表现;没有阿难昏于床前或沉思冥想之情景;没有世俗僧众痛苦流涕及拔发剖腹割耳等古印度习惯之刻画;也没有婆罗双树这一象征性植物之塑造。卧佛身后十弟子皆双目圆睁,表情木然。郑炳林老师给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涅槃经变所依托的经文及其表现形式,并着重指出卧佛手足处所立菩萨身上所着乃明朝服饰,这是辨别年代的一个重要方法。

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后,历代皆依此为范本修史,构成所谓的正史系统,至清代则有二十四部之多。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骨干材料,正史在史料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史的缺陷也多,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这样的修史体例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社会上层,因而正史也曾一度被斥为帝王将相的家谱,这就相对限制了现在史学家们对古代社会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于普通民众的研究更多的要借助所谓的野史来进行。7月5日考察的魏晋壁画砖墓则是一种对这类研究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史料,它以鲜活的方式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首先这座墓向大家展示了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结报告 魏晋时期墓室的基本形制,对了解当时的丧葬习惯和古人的生死观有重要意义。其次,墓室室顶覆斗式结构的应用,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人对其进行的创造性发挥,是一个明证。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这座墓室中的砖画,这些砖画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有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宴饮等。对于墓室室壁上多次出现的三或四个颜色不同的圆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图案,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各种各样的推测。这些砖画的价值不仅在绘画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成为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参观结束后沈祯云老师对同学们说:对这类材料的分析解释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对研究对象在整体上的深入把握,没有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学科中有益因素的借鉴,我们的历史研究将永远停留在对表象的浮泛描述上,史学的认识功能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也难以焕发新的活力。

在结束了对魏晋壁画砖墓及博物馆的参观后,车行不久就到了嘉峪关。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起点,也是长城全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隘,素称天下雄关。其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及城壕组成。其中西侧罗城向南有“明墙”延伸至祁连山下讨赖河畔;向北有“暗墙”隐伏至黑山半山腰,明墙暗壁相合,构成了关城西城墙。两边高山与峡谷相峙,关居其中,实可谓“天下第一雄关”。同学们全面参观了关城,认真聆听并记录了讲解员的详细讲解,许多东西都是大家平时在书上看不到的。对关城的参观主要是让大家详细了解它的形制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接下来参观了长城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同学们兴致极高,不停地向讲解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不得不把下午的出发时间推迟一小时。大雨滂沱中,同学们恋恋不舍地上车,向敦煌进发,到达住地时已是繁星满天。

7月6日清晨,从敦煌市走了不多时间就看到了令人魂牵梦绕的莫高窟,同学们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这一天是带给同学们太多收获、极大震撼却也不无遗憾的一天。莫高窟主体洞窟主要分布在南区,现今共保存492个洞窟,壁画逾45000平方米,圆塑2500尊,影塑1000余身,时间上跨越北凉至元等朝代。这里的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代表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顶尖水平,同时由于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清楚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时代特色。另外,藏经洞的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我们这次主要考察了上启北魏下至宋、西夏时期的10个洞窟,每一窟都是那个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精品。

接下来参观北魏257窟,此窟价值非同一般。该窟保留了早期洞窟的一些风格。首先它是一个中心柱窟。此窟制乃由印度支提式洞窟发展而来,供僧众绕行礼拜讲经说法之用。然而古人对这种外来风格进行了不小的改造,以适应当地大众审美情趣。首先表现为中心柱前方为人字披,后方为平棋图案。人字披采用浮塑的方式显现木椽,外涂土红。中心柱呈方形,四周塑有佛的“四相”。其次,此窟内有著名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和沙弥守戒因缘故事。在莫高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仅此一例,价值颇高。同一题材,在古印度佛教雕刻作品和克孜尔石窟中有较多刻画。沙弥守戒因缘故事出自《贤愚因缘经》,内容广为人知,但对绘于南壁下方的用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通常观点认为,北魏时期,佛寺日盛,所剃度之僧尼甚众,然亦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僧尼中存在不守戒律的行为。沙弥守戒因缘故事的绘制主要作为一种典范,以教育启示僧尼。绘画对经文具有阐释作用,这对以往讨论激烈的佛经与经变画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刚进入北周427、428窟,就让同学们着实惊喜。不仅因为那铺富有代表性的降魔变,也不仅因为东壁门南北两侧的萨埵太子饲虎图和须达拏本生故事,最重要的是在入窟一刹那看到了“小字脸”,这让许多对壁画感兴趣的同学对它的疑问释然而解。工匠们为了能够鲜活地表现人物的立体感,采用层层晕染的方法勾勒。为表现人物鼻高及眼睛清澈,往往在这两处涂白。而所用颜料经过千百年的氧化,脸部除鼻和双眼处皆变成了黑色,于是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特征鲜明的“小字脸”。另外此窟虽为中心柱窟,但前部人字披浮塑木椽已简化,直接采用平涂方式,椽间绘以人物及花卉装饰。427窟展示了北周及隋朝造像和选材的特点。在造像风格方面,这是一个由早期古朴向盛唐成熟转变过渡的阶段。造像身体比例不适,下身较短,头部较大(这不是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唐130窟和96窟),腹部及两股呈圆润的丫形,肉髻低平。这些特点在马蹄寺石窟千佛洞4号窟和宁夏须弥山51窟后壁造像均有体现。当然对“舍身饲虎图”的深刻理解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乔健老师告诉大家,“舍身饲虎图”是以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的情绪和境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实在”,不能理解成号召人们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献给饥饿的老虎,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佛教世界观而非现实世界本身。而本窟另一幅壁画所表达的宗教内涵相比舍身饲虎图就逊色许多,这幅壁画的基本内容是修炼佛教达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枪不入,这便把作为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过于“实在”和庸俗了,而且这种观念和期待本身还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炼却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刀枪不入,“信仰”的大厦顷刻间将会轰然倒塌。

328窟和45窟为唐朝作品。窟制为单室,顶为覆斗式结构。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很具代表性。328窟马蹄形佛床末首原有一供养菩萨,颇具神韵,可惜为华尔纳掠走。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观音经变更是极品,同学们在感叹之余,不仅感到敦煌历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当时的人们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为大像窟。前者虽屡次重修,但头部仍有原貌,亦可窥大唐风采之一斑。此窟的引人入胜之处,除佛像的伟岸高耸外,亦在于其甬道南壁的供养人王夫人画像。画中人物体态丰满,头梳高髻,描蚕眉,眉尾上挑,口若樱桃,着石榴裙,形态同《簪花仕女图》十分相似。这是受中原周家样影响所致。130窟北大像为武则天当政时所修,衣着华丽,体态丰腴,抹胸下拉,双乳外露,显示了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结报告 一位女性化极强的菩萨形象,此实乃僧众为邀上层之好而作。

从洞窟出来,同学们又参观了文物保护研究所。参观结束后,大家思绪万千,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看了莫高窟的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前几天参观给大家的带来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莫高窟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国人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保护工作更是我们对后代所做重要交待。遗憾的是,满怀着眷恋和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离开。大家知道再看一天两天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上午的参观所带给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深感自己知识还缺欠很多,尚无足够的学力在短时间消化这么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对得起先人们创造的如此伟大的文明。

当日下午,为了寻找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河仓古城,冒着高达40多度的酷暑高温,汽车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只缓缓爬行的蚂蚁。随处可见的海市蜃楼因为天气太热并没有使同学们兴奋异常,但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之后,远远看到玉门关的轮廓时,车厢里沸腾了。这几处遗址在一般人眼里早已没什么看头,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些断壁残垣背后所隐含的无穷的历史意蕴以及引起的无止境的怀古情愫,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就如同这茫茫瀚海一样浩淼无边。

至此我们结束了对佛教石窟的考察。许多同学认为,要详究一窟,首先要熟悉历史典籍和佛经,了解典籍要义,还要对绘画比较熟悉,这样再来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遗憾了。

7月8日赶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军马场一站,主要是让同学们稍事修整,同时也有机会整理和交流几日来绚丽多彩的考察记录,当然也有实地感受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环境氛围以切实增强历史感的目的。当日晚到达此行最后一站——武威。7月10日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由于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庙和武威市博物馆。在石刻室,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它刻于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汉文对应,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贵字典。在同一间陈列室,存有后凉、北凉时期的石经幢和石塔。有同学对此作了线描,并对七佛一思惟菩萨或一弥勒菩萨的组合模式提出疑问。对于复制的铜奔马队列,亦有同学细心地发现骑士无马镫的现象,并对马镫的渊源作了讨论。

7月10日晚回到兰州,此次实地考察结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实习报告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实习报告

考察归来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后,同学们大部分回家了。9月份开学后,大家开始深入挖掘考察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实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本小组认为有意义的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主题,在考察记录的基础上,而言也十分重要和关键,乔健老师告诉大家,“舍身饲虎图”是以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的情绪和境界,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实在”,不能理解成号召人们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献给饥饿的老虎,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佛教世界观而非现实世界本身。而本窟另一幅壁画所表达的宗教内涵相比舍身饲虎图就逊色许多,这幅壁画的基本内容是修炼佛教达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枪不入,这便把作为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过于“实在”和庸俗了,而且这种观念和期待本身还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炼却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刀枪不入,“信仰”的大厦顷刻间将会轰然倒塌。

328窟和45窟为唐朝作品。窟制为单室,顶为覆斗式结构。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很具代表性。328窟马蹄形佛床末首原有一供养菩萨,颇具神韵,可惜为华尔纳掠走。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观音经变更是极品,同学们在感叹之余,不仅感到敦煌历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当时的人们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为大像窟。前者虽屡次重修,但头部仍有原貌,亦可窥大唐风采之一斑。此窟的引人入胜之处,除佛像的伟岸高耸外,亦在于其甬道南壁的供养人王夫人画像。画中人物体态丰满,头梳高髻,描蚕眉,眉尾上挑,口若樱桃,着石榴裙,形态同《簪花仕女图》十分相似。这是受中原周家样影响所致。130窟北大像为武则天当政时所修,衣着华丽,体态丰腴,抹胸下拉,双乳外露,显示了一位女性化极强的菩萨形象,此实乃僧众为邀上层之好而作。

从洞窟出来,同学们又参观了文物保护研究所。参观结束后,大家思绪万千,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看了莫高窟的这些精妙绝伦的作品,前几天参观给大家的带来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莫高窟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国人的骄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保护工作更是我们对后代所做重要交待。遗憾的是,满怀着眷恋和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离开。大家知道再看一天两天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一上午的参观所带给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深感自己知识还缺欠很多,尚无足够的学力在短时间消化这么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同学们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结报告 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对得起先人们创造的如此伟大的文明。

当日下午,为了寻找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和河仓古城,冒着高达40多度的酷暑高温,汽车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只缓缓爬行的蚂蚁。随处可见的海市蜃楼因为天气太热并没有使同学们兴奋异常,但当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之后,远远看到玉门关的轮廓时,车厢里沸腾了。这几处遗址在一般人眼里早已没什么看头,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些断壁残垣背后所隐含的无穷的历史意蕴以及引起的无止境的怀古情愫,让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就如同这茫茫瀚海一样浩淼无边。

至此我们结束了对佛教石窟的考察。许多同学认为,要详究一窟,首先要熟悉历史典籍和佛经,了解典籍要义,还要对绘画比较熟悉,这样再来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回的遗憾了。

7月8日赶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军马场一站,主要是让同学们稍事修整,同时也有机会整理和交流几日来绚丽多彩的考察记录,当然也有实地感受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环境氛围以切实增强历史感的目的。当日晚到达此行最后一站——武威。7月10日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由于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庙和武威市博物馆。在石刻室,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它刻于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汉文对应,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贵字典。在同一间陈列室,存有后凉、北凉时期的石经幢和石塔。有同学对此作了线描,并对七佛一思惟菩萨或一弥勒菩萨的组合模式提出疑问。对于复制的铜奔马队列,亦有同学细心地发现骑士无马镫的现象,并对马镫的渊源作了讨论。

7月10日晚回到兰州,此次实地考察结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实习报告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实习报告

考察归来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后,同学们大部分回家了。9月份开学后,大家开始深入挖掘考察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实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本小组认为有意义的且有能力进行研究的主题,在考察记录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材料,请系里在相关方面有较深造诣的教师进行指导,于10月中旬完成实习报告,上交系里。系里把这些实习报告分类后,请专家评阅定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对达到发表水平的帮助同学联系发表事宜。

第四阶段:认真进行总结

11月份,乔健老师抽时间把参加实习的师生又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要大家对这次实习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为今后的实习提供有益经验。这份总结报告就是在这次座谈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次座谈中,大家总结出了这次实习中许多非常重要的收获、值得今后借鉴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实习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设想,现扼要表述如下:

收获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业上的收获。首先,通过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参观考察,大家增长了大量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平时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不易获得的。这种收获的直接表现就是大家合格完成的实习报告和整个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和录像,这些不仅是对这次考察的记录,同时也是不错的影视人类学素材和旅游文化素材,尽管这次还没有民族学专业的同学参加。其次,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大大拓展了同学们对本专业研究理路、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的认识,强化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这是此次实习最有意义、可以让同学们受益一生的收获。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可以说是同学们在这一点上的切实感受。发现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学科和学者都是最为重要的。但仅基于课堂和书本纸上谈兵,很难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之所以在参观考察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书本上课堂上不能提供直接的感觉刺激和全方位的信息。举例说明:同学们以前在课堂上和书本上也接触到不少壁画方面的内容,但听完看完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也没发现什么值得去研究的问题,但在这次考察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是因为身临其境的观察带给大家的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其对看过的东西印象深刻,而在这样的状态下连续看了一系列的壁画后所产生的对比效应是相当明显的。看过莫高窟,就想起了马蹄寺同类壁画的异同之处,看过榆林窟,莫高的特色和榆林的特色也就在脑海不断提炼。有了这样的比较,问题自然就出现了。同时同学们也发现,在这次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对自己来说好多都属于全新的领域,这在以前是没想到的:原来历史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政治斗争史,还有许多贴近生活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历史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不只是文献,研究的对象也不只是文献中的内容,它的范围是相当广阔的。再次,实地考察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历史感,从而使大家对专业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嘉峪关、玉门关、莫高窟、榆林窟等这些历史文化珍宝带来的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强烈震撼对大家的一生的学术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之义太广阔了。最后,这次实地考察让许多同学坚定了将来做学术工作的志向,有些同学甚至连专业方向都确定了,这进一步证实了这次实习对同学们在学业方面影响巨大。

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收获。很多同学都未曾经历这样长时间紧张地长途跋涉,在短短的8天里走这么多地方,做这么多事。天很热,路不熟,许多事情难以预料,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在整个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历史系教学实结报告 过程中,同学们的感情贴近了,协作精神增强了。在生活上大家互相体贴,互相帮助,男生们一直坐在车厢后半部分,几千公里下来毫无怨言;女同学动听的歌喉消除大家旅途的疲劳;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详细的记录,让每一次参观机会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这次实习中渐渐深厚的同学情谊和合作经验对同学们来说是终生受益的,而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如此之强的团队精神,对历史系、对学校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除了上述收获,这次实习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其一,没有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系领导的关心,就不会有这次实习,更不用说成功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其二,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是这次实习成功完成的重要保障。事前在路线、日程、衣食住行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细致周到的安排和准备使这次实习得以顺利完成,带队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认真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其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分工方式保证了这次实习的效率。老师、组长、组员之间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在任何地方同学们都能统一行动,这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每一个个体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保证了整个考察都能顺利地按计划完成,从而保证了时间和经费的有效利用。实习小组的分工合作使同学们在每个考察地点都能高效率地利用机会,得到尽可能多的收获。

这次实习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时间太紧、经费有限。比如,原打算为旅游文化专业的同学安排考察一些著名景区的旅游管理和开发状况,但由于上述原因,没能实现。另外原打算把同学们的实习报告出一个论文集,看来也难以实现。当然,这些不足在今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应该可以逐渐解决。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 乡土历史 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03

乡土历史教材是指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运用的乡土实物、文献资源和口述材料等,或根据这些材料编成教学用的文字材料,即乡土历史教学材料。它的种类很多,如考古遗址、历史文物、古建筑遗址、历史文献、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多散落在民间,需要挖掘整理并加以利用。讲述乡土历史,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运用多媒体补充乡土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有效性。比如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料,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比如,秦朝统一岭南时开通了灵渠,灵渠位于今天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在教材中有提到,但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灵渠选择在兴安而不是其他地方。灵渠的开凿对秦统一岭南及后世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教材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印象不深,如果教师单纯按课文讲解,教学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天工开物》这个古代科技影视资料中的《灵渠》进行随堂播放,加深学生对灵渠历史地位的理解。

二、组织课外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历史课程所讲的都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只有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理论知识,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地理空间对历史进程所造成的影响。而实地考察,也就是走进乡土中寻找可利用的历史资源进行教学。

比如教材中讲到秦统一中国后把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从而很好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广西也有自己的“长城”,那就是清朝中法战争时期在中越边境所修筑的边防关隘和城墙,这在凭祥市和龙州都能看到。如凭祥的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仍在使用的唯一的边关通道,在关的两侧高山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城防工事和炮台。扼守龙州水陆门户的小连城是清朝后期广西提督苏元春为抵御法_队入侵所建,时为桂越千里防线上的指挥中枢兼总督行辕,山险城坚,是一处重要的国防要塞,有“南疆长城”之称。如能让学生前往考察不仅能加深其对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理解,而且还能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对于古代城市建筑,课本中有《唐朝长安平面图》,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总结,寻找出古代都城建设的规律:长安城布局规范,以朱雀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前市后朝,宫殿区是城市的主体;实行市坊分开制。教师可结合广西城市发展史,选择桂林和南宁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地图进行解说。桂林和南宁是两座风格迥异的城市,桂林城是按古制建城的典型,建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王城,有城墙,城墙内的王城建筑左右对称,有很浓的中原色彩。南宁则是依邕江而建,城区布局不规范,城墙走向如蛇形,城内道路散乱,明清以后,南宁聚集了大量的广东商人,因此其建筑有很浓的广东风格。课后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南宁城内的老街道步行参观,实地考察北宋南宁古城墙遗址、清朝邕江防洪堤、解放路清代新会书院、民生路和共和路的骑楼建筑等。经过实地考察,学生对城市建筑“因地制宜”的理解,以及对南宁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及人文色彩的直观认识都加深了。

历史教学必须在坚持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总体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乡土历史资源,把教材内容与补充的乡土历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喧宾夺主。这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另外,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课外考察非常必要,但是必须明确这种外出考察并非旅游观光,而是让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历史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互动,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此,考察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需要先向学生介绍考察的目的、内容等,布置应阅读的书籍,共同探讨考察要解决的问题。在考察过程中,选择一些重要的地理景观或遗址作现场介绍,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察结束后,让学生写出考察报告,并就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最后汇总成考察报告,以丰富今后的课堂教学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黄万润.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学[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历史的报刊;报刊的历史;范式;文化转向

对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而言,报刊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材料。“一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几乎同时也是一部近代主要‘报人’的思想言论史。”[1]然而,对于报刊的研究和利用却并不尽如人意,现有研究呈现出“谈报纸则只言《申报》、《大公报》,论刊物则只看《新青年》、《东方杂志》”的景况,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符号化”、“脸谱化”倾向,对报刊解读往往被时局左右,戴上“革命”、“进步”、“反动”、“落后”等帽子,大而化之地讨论。

自戈公振出版《中国报学史》[2]以来,对于中国近代报刊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戈氏与方汉奇的著述之外,对于报刊的研究较之于近代报刊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说,是无法匹配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出现了一股热潮,新闻史的著作与论文常见诸学术期刊,也有一批关于中国近代报刊的通史和断代史著作问世,[3]但这仍难以让学界满意。

尽管某些报刊个案,如《大公报》、《申报》、《万国公报》,其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或许这正应了潘光哲所言,“开展之道,实应奉朱熹‘小作课程,大施工力’为典则,进行精细的个案研究工作”。[4]然而,这些讨论仍是将中国近代报刊作为史料,即使标题中将某个报刊作为了“对象”,实质仍摆脱不了以报纸来窥探当时政局、思想、文化、生活、社会及性别状况等的目的,多的是“历史上的报刊”,缺少的是“报刊的历史”。

大报尚且如此,近代小报境遇不佳似乎已是意料之中了。小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方式,且因为数量庞大、旨趣不一,①对于小报的任何一概统称都不免陷入片面的泥淖。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小报尤其是数量最多且具有典型性的上海小报予以了颇多关注,除了对“四大金刚”②的讨论外,还先后出版了几部以小报为中心的专著,如《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中国近代小报史》、《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等。[5]这些研究都希望对小报的作用、地位进行重新的评估,但总体上来说仍旧未能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将小报视为品位过低的低俗文化的呈现方式。

有学者“通过对《大公报》研究轨迹及其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体现于其中的三种主导性范式,一是‘革命’范式,二是‘现代化’范式,三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范式”。[6]这种表述是否合理,暂不去讨论,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所谓的“范式”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报刊”而非“报刊的历史”,但就目前研究来看,除去第一种革命范式外,其余两种范式还鲜有精彩的呈现。

在研究尚未足够深入的情况下,多探讨一些“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适用”[7]问题似乎是有必要的。受西方学界理论热潮的影响,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市民社会”理论等“国家-社会”研究模式,也在中国近代报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尽管中国学者对于理论的滥用心有余悸,但在各种理论热潮的侵袭之下,历史学家已不得不借用理论去捍卫历史学科。[8]在一些学者看来,“理论之所以对我有用,并不是因为它昭示了一个被囿于逝去情境的隐蔽的真理。理论之所以昭示客体是因为它迫使历史学家成为主体”。[9]就“公共空间”或“市民社会”理论来说,其是否适用于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本身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0]

正如魏斐德所指出,“作为证明存在着公共领域,特别是在19世纪意义上那种明智且具批判性的公共舆论中存在着公共领域的证据,也是非常可疑的”。[11]虽然如此,中国学界对于近代报刊的研究仍旧热衷于采用这一模式。在李楠、洪煜等对于上海小报的研究中,仍旧把讨论小报对于上海“公共空间”、“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等的形成作为其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5]在季家珍1996年出版的《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清末改革文化》[12]一书中,对《时报》与以之为中心所形成的“中间地带”进行了讨论。季家珍认为,这一地带不仅是知识分子自由论政的空间,更是一个磋商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民众是一方,政府是另一方,磋商主题是宪政,协调人是报人知识分子。”[12]可见,这种“中间地带”的构成至少包括三方面,即报纸、围绕在报纸周围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沟通清政府与民众的话语。

以往对报刊影响的探讨中,大多有一种夸大事实的倾向。较为普遍的分析方式是,将报刊所刊载的报道、广告等视为当时社会图景的真实写照,并认为这些报道或广告对于读者群体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或者至少是有影响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众多从报刊广告等出发来分析报刊对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形成及推动作用。

随着“文化转向”的兴起,阅读史等开始受到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书籍史、报刊史以及相关研究在欧美汉学界非常流行。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有着自己的关怀,他们的着力点在于寻求中国内生的近代化起点,因此多将目光投向宋明及清代早期,希望通过对书籍等印刷品的出版、传播、消费等的考察,来讨论前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因素,“侧重从社会史、经济史等角度来进行”。尽管如此,新文化史所提供的广阔视野和讨论问题的方法,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报刊史,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报刊作为一种消费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报刊在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长久以来没有被充分讨论的、以报刊为中心运转的社会组织与知识传播。以往的研究对于报刊的经济来源、组织状况、传播效果,以及中国报纸受西方尤其是与日本报刊的影响等缺少充分的讨论。[4]事实上,要搞清楚报刊对于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怎样的影响,首先就要把报刊的生产、发行、流通与消费状况弄清楚,否则,单凭是否有人阅读、销量多少等来断言报刊的言论对于多少受众产生了怎样影响,无论如何都是有悖于历史逻辑的。

“开辟市场、保证报刊销量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能够实行规模生产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13]芮哲菲在其《古登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一书中从印刷技术的视角切入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以西方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对印刷技术引起的新式出版业发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图像作为史料及研究对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在研究报刊史的学者那里,图像是直接的史料和对象,不再是文本的附庸,它们通过自己的形式、内容等来表达过去的世界。通过图像解读历史,与艺术史的研究方式不同,更多地侧重于图像的生产、表达及传播过程中所透露的社会风貌,以及图像的生产者及阅读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观念和感受。对于图像史的研究目前尚未有系统而深刻的著作问世,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报刊图像,这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消费习惯的养成与消费品的市场开拓与引导关系密切,中国近代报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营造出了怎样的市场空间,也值得讨论。据记载,1876年,上海的“报纸发行量现已上升到每天6000份,价格是10个铜板”,而且“经营者正努力使报纸印得更小些,力图把价格再降低一些,以使下层的人民也能够读到”。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 第4篇

本月总支组织了四次集中研讨学习,一是组织听取专题报告《山西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并交流研讨,二是专题学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重要文章。三是总支书记讲党课。四是学习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_史展览”时的重要讲话。

6月11日在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中心三层会议室,总支中心组成员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党史教育学习活动,听取了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毅的专题报告。王毅教授讲到,山西是抗日的主战场,山西抗日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我们应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要有科技兴国的历史担当,开拓进取的时代需要。

6月15日在信息中心三层会议室公共教学党总支举行第七次党史专题学习会。会议内容为专题学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重要文章,观看在广西考察视频,观看廉政教育片,并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开展专题研讨。视频结束后,与会人员交流了各自的感受,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遵守党纪法规的自觉性、廉洁自律的主动性,筑牢了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最后,刘蓉书记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把党史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6月29日在信息中心三层会议室,公共教学党总支举行了总支书记讲党课活动,党员处级干部、总支支委、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参加会议。党课题目是: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刘蓉书记首先用视频的形式和大家重温了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然后从为什么要学党史、从党史中学习什么、运用到实践中怎么做等三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地讲解。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近代历史考察报告格式范文(通用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