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合集12篇)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合集12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合集12篇)

微信扫码分享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1篇

个人剖析材料

--农险部—张现元

5月18日,公司组织了关于开展“树正气、转作风、促发展”的主题活动,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旨。总经理室非常重视,并在通知中做了具体部署和要求,就如何改变自我,转变观念,着力于实干、着眼于实效。立足本职岗位,为****发展多做贡献,进行谈心得、讲体会,并阐述个人的思想认识。总经理室强调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力在“转”,重在“树”,效在“促”,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履职能力,务实工作作风,要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彻底摒弃“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干又能怎么样”的错误思想。对确定的目标要盯紧盯死,对部署的工作要抓紧实施,坚定职责落实到位,坚定实干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自**交流学习活动结束以后,结合公司开展的“树正气、转作风、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本人对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我认为主动查找问题很重要,这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实说容易也很同意,说难也非常难,是否能真正踏下身子细心总结刚刚过去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查缺补漏。主动查找问题说明对工作有担当,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司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力量,“成绩不说没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在工作中干出的成绩领导和同事们都是看到的,也是肯定的,它激励着自己也影响着别人,但是有了缺点和错误,如果同事们不指出,领导不批评,自己也假装不知道,听之任之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公司正常发展产生影响,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公司此次“树正气、转作风、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我认真回顾了自己的工作,联系实际对照自身情况,认真查摆自身还存在的问题,并将自己在工作、思想、作风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在学习上,在视频培训理论学习上自觉性不高。比如这次全公司的新车险费率改革培训,自5月份以来公司组织了多次的授课培训,我才参加了两次。利用业余时间也学习较少,有时在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才去主动学习,因此其他业务学习收获较浅,与公司全面发展的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没能将公司大力发展农村涉农保险,商业保险的态度贯彻到自己的头脑,没有从公司业务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方式上,有时习惯于凭经验考虑问题,在其他业务上探索的方式方法较少。

(三)在工作作风上不够扎实,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农村涉农保险及车险业务方面,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深刻,与客户宣讲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尤其在车险业务上还存在患得患失,畏难情绪,拓展业务较少。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了除农险工作以外其他业务工作的标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根源

一是对视频培训学习的“走过场”,停于形式。平时虽然经常参加分公司组织的各种视频培训学习,但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缺少思考,没有认真领会分公司的理论工作指导作用,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二是服务意识淡薄,未牢固树立公司各项业务全面发展的观念,未将农村涉农保险、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险、农村干部责任险、农村家财险、农村农机具险等宣讲到每一位农户,没有深刻领会公司“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发展宗旨观念。

三是不够钻研,没有深刻意识到综合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的决定性作用,自认为从事农业保险工作已有六七年的实践经验,而不去钻研,造成在其他工作**路不宽,业务不多。

四是工作方法简单,对农险常规性的工作抓得比较紧,安于现状只把自己职责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缺乏创新精神,对问题深层次分析不够,思考不深刻。没有注意到合理的工作方法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对在涉农保险、商业保险方面的工作不够深入主动。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看待公司的视频培训活动,克服一开视频会就“打盹”的不良习惯。

再继续主动与各村镇相关农业人员宣讲农业保险涉农保险的沟通交流,经常到重点村去转转,深入实际调研,与农户聊家常聊需求,主动掌握第一手承保信息资料,经常与公司领导及政府代办部门早请示晚汇报。为农民群众提供参考建议,给领导当好农险顾问。真心实意地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本职工作能力。

(二)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对于公司部署的工作,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落实。对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真正做到盯紧盯死,抓住不放,件件落实,做不到不说。力戒空谈,注重实干。维护公司严肃的工作环境,不抱怨遇到的困难,不议论人是人非,不结帮站队,共同营造公司良好氛围。良好的工作形象,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外在升华和良好素质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

(三)注重实干,促进发展。对于公司安排部署的工作紧抓不放,坚持落实。由于特殊原因导致无法按时进行的工作盯紧盯死,跟踪落实。对于农村保险工作,一定要深入实地,才能真正摸清可保资源,才能真正了解农户需求。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2篇

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政策的限制,但是,相对于农民对政策的需求而言,国家制定的政策只能是一个从没有到有,从不完菩到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众多的需求政策中必然存在优先序,这也是政策效应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着力研究江西建筑业农民工对转移政策的需求顺序,结果表明就建筑业而言,有关农民工工资政策是农民务工所急需的,工伤保险是农民最希望拥有的社会保障。

一、背景和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着。农村劳动力能否从农村出来,能否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就业,能进入哪些城市和哪些非农产业(企业或工种)工作,能以何种权利状态进入工作等,都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有关。近年来,_、_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o。3年1月_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4年12月下发了《关击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20。6年初下发了《_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及有关部委的相关配套政策、法律文件等,比较系统地明确了农民工的平等就业、劳动保护、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开展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和合法权益保障有所好转。总体上看,农民工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一方面有了比较完善的支持政策,但另~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这既有执行政策不到位的原因,也存在政策适应性的因素,或者说是农民工的政策需求愿望与现行政策本意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这里选择以江西建筑业为例,主要就中部地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政策需求优先序作一调查、分析。

中部地区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输出地,建筑业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故认为本调查所选择的区域、行业均具有代表性。文中所指的中部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山西等6省。2u15年,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分别为649万人、91926万人、703.14万人和l557万人,2O。4年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约9。0万人,2o。3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建筑业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来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农民工对各项政策的需求程度,以明确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政策需求的优先序列,以期为制定、执行农民工政策的相关部门就政策供给的先后次序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社保现状及政策需求次序三个方面展开。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5份。其中:回答“参加过专门培训”的126人,且有99人表明自己支付了有关培训费用;仅有75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合同的30O人中,2/3以上是因为用人单位未提出;120人表示进城后不愿意保留原来的农村户口,究其原因,大多数人选择了“可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城里没有各项负担”;没有办理有关医疗保险手续的有2C『7人,占55296,且绝大多数人希望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有关医保费用;357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占95.2%,近一半农民工认为养老保险费用应由个人承担;在回答“对国家制定的备项政策的看法”时,有168人选择“起了很大的作用”,153人认为“有作用、但不大”,其余则表示“根本落不到实处”;226人认为国家应成立维护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机构来为他们提供有关服务,占样本的6oB%。

(二)排序方法

对确认的375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项统计,先统计备选项在每个序次的被选频次,赋予备顺序与其序号相同的分值(即排在优先选择第l位计1分、第2位计2分……,由于问卷中只要求填写前4个选项,故没有被选中的计为5分),用顶序的被选频次乘以其相应分值,再累加计算总分,并根据总分确定排序。总分愈低,排序愈先;总分愈高,排序愈后;总分相同时,以第l位被选频次多者居先。

1、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需求优先序。表l列为农民工转移政策需求排序调查结果。从表l中可以看出,按照总分排序,江西省建筑业农民工政策需求优先顺序依次为:农民工工资、养老保险政策、农村土地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权益保护、住房政策、农民工培训、公共服务。其中总分列第3位的农村土地政策,被列为政策需求第l位的频次最多,达l。8次,占有效样本的28.8%,但第2位的频率只有9次;而总分列第l位的农民工工资政策,虽然列政策需求第位的被选频次只有66次,但第2、3位的被选频次则分别高达ll1次和57次,说明不同的农民工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认识差别很大,农民工工资问题仍是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最为担心的问题。

2、农民工外出就业社保政策需求优先序。从表2可以看出,按总分排序,江西建筑业农民工对社保需求的优先顺序依次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从不同选项不同颀序的被选频次看,工伤保险被选第l位的频次达120次之多,占样本总数的3298,亦列在各个选项之首,这可能与行业的特殊性有关,在建筑业中工伤保险引起农民工的更广泛重视,若选择其他行业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l、从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农民对转移就业政策的需求不断增加,也认为国家政策对其外出就业起了较大的保障作用,未来农民工外出就业也越来越需要政策的引导、规范,各级政府也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本研究结果得出建筑业农民工对外出就业的政策需求优先序依次为:农民工工资、养老保险政策、农村土地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权益保护、住房政策、农民工培训、公共服务。同时,农民工对社会保障政策需求的优先序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

3、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需求优先次序的选择结果反映,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民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在外出就业过程除了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外,还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江西省建筑业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政策趋于高频次的选择即为佐证;

4、本研究采用总分排序法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江西及中部地区的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趋势及政策的发展方向。但本研究着力于对建筑业农民工政策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不同行业的需求次序在个别选项上会有变化、差异。

(二)相关建议

1、尽快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长效机制。从近期看,重点要在继续做好农民工清欠工作的同时,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制度,推广包括欠薪保障制度和工资预留保障金制度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评价企业资质信用和劳动保障信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出现工资发放信用缺失的违规违法企业,轻则降低信用等级,责令暂停在建工程项目,重则吊销其资质或营业执照,并依法向社会迅速曝光。从长期看,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在立法中应加大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以及欠薪等违法行为的责任和处罚力度。

2、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首先,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建立起包括救灾救济、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在社保体系上的差距,建立起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对于流动人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分类措施。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已经有了比较稳定工作,应允许其转为城镇户口的同时也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作为对土地保障功能的替代,这部分流动人口在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利益的同时须放弃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最后,以那些“失地”农民,应从失地之日起,即刻转为城镇居民,并将其纳入城镇的社保体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保权利。所需资金可按政府拿一点、集体补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原则解决。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3篇

张洪武分享了自己的三点看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新的风险管理工具提供保障。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两年我国农业面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与国际市场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以及“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等问题,给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其根本原因在于,加入WTO后较低的关税承诺,使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大的趋势来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以往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是十分强烈。现在,我国耕地流转比例已经达到了3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达到了270万家左右,他们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数量,是以往普通农户的几百甚至几千倍,因此必须借助金融的力量。

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核心问题是他们的有效抵押物不足,满足不了银行风险控制的有关要求。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性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面临同样的风险管理难题,难以承担起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的主力军责任。因此,创设新的政策工具,建立一整套体现政策性、专注于农业、相对独立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挥衔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资金供给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2015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每年拿出20%、约230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前三年作为注册资金重点用于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国家层面组建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为省级机构分险增信,构建起完整的专门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全国性担保、再担保组织机构体系。

各省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目前已有26个省成立了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另有7个省正在积极筹建中,预计年底前挂牌成立。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报经_批准,于今年5月成立了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农担公司”)。国家农担公司拟分三年形成15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规模,首批约10亿再担保业务也在10月份正式落地,国家农担公司确立“风险共担、利率优惠、不缴存保证金”的基本原则,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等签署“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工商银行、国开行、农发行、中信银行等十几家主要银行类金融机构初步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于近期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应该说,国家创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这一新的政策工具,找准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顺应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打消了银行等资金供应者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顾虑。同时,改变传统的农业直接补贴方式,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性、普惠性、市场化、专业化优势,可以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发展领域,既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也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公平,代表了财政支农资金改革的方向。

现代农业金融风险管理需要组合运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

建立专注农业、相对独立的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是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政策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正在从保费补贴、风险代偿、系统风险救助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政策设计。但是,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运行是完全市场化的,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管控风险。农业风险最主要的是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在中国,尤其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农业还有第三种风险――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比如今年开始实施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就传统的融资担保业务而言,风险是农户、银行、担保公司三方共担的关系。首先,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承担信贷风险造成的代偿损失的大部分。同时,通过建立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也要对代偿损失担负一定比例的责任。担保机构也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出具必要的反担保措施。除了上述的传统模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供应链金融的方式,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下行链和产出农产品的上行链,把资金流转化为可控的商品流,可以有效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同时资金的闭环运行,也可以保证贷款偿还的优先顺序。

但是,仅仅依靠上述的风险管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思路,使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联起手来,共同分散风险。

首先,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具有天然的合作属性。一方面,如果担保公司的担保客户同时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客户,客户的保单就是一份优质的抵押品,起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信,为担保公司分险的作用。同时,担保公司也可以把新型经营主体购买保险,作为提供担保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客户群体规模,开发新的产品,增加业务收入。

其次,保险公司也需要一个分险的渠道。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育,运用期货、期权分散大宗农产品风险,成为可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相应品种农作物的目标价格保险产品,来确保和稳定预期收益;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的“场外期权”产品,实现风险分散转移;期货公司将转移过来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化解。

从农业信贷担保的角度,今后可以探索“担保+保险+期货”组合式的风险模式,这可以说是现代农业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保险和期货提供了从自然到市场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保障,保险标的成为农业融资的优质抵押物,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贷款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担保业务可以反向促进农业保险以及期货市场的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提升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活跃度。实现了三方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三方共同发力,既有利于防范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有利于平缓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政策性风险,推动改革取得预期成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过程中,与银行、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而与期货公司打交道,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随着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不断增强。

根据上述模式,最初的农业融资风险控制只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担保公司三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保险和期货,风险控制体系就更完善了,成为同舟共济的关系。

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愿意与保险、期货行业通力合作。

张洪武介绍了国家农担公司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一是跟踪“保险+期货”试点工作的进展,积极介入相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活动中,为其提供优质、优惠的担保服务。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4篇

一、关于我县农业保险基本情况

2019年我县投保的中央险种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生态公益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六项,各险种自开办以来每年各级资金均能按时足额拨付至各承保机构。截止十月底各险种基本情况如下:

1、小麦的主管部门为县农业农村局,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共计四家保险公司。2019年全县共承保小麦面积 亩,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保费总额388959元,根据县政府会议纪要决定农户自缴部分由县财政统一承担,县财政补贴资金占总保费25%,共计元。

2019年全县承保小麦均受旱灾影响,共计需理赔农户万元,其中太平洋保险公司承保的 乡已全部理赔到户,其余保险公司正在陆续赔付当中。

2、玉米的主管部门为县农业农村局,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共计四家保险公司。2019年全县共承保玉米面积 亩,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保费总额 元,根据县政府会议纪要决定农户自缴部分由县财政统一承担,县财政补贴资金占总保费25%,共计 元 ;

2019年全县承保玉米均受旱灾影响,目前各保险公司正在勘验定损当中,预计赔付 万元。

3、马铃薯的主管部门为县农业农村局,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共计四家保险公司。2019年全县共承保马铃薯面积1 亩,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保费总额元,根据县政府会议纪要决定农户自缴部分由县财政统一承担,县财政补贴资金占总保费20%,共计元 ;

2019年全县承保马铃薯局部地区受旱灾影响,目前各保险公司正在勘验定损当中,预计赔付万元。

4、生态公益林的主管部门为县林业局,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2019年全县共承保生态公益林面积 亩,保费总额 元,县财政补贴资金占总保费10%,共计元 ;

5、能繁母猪的主管部门为县畜牧局,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2019年全县承保能繁母猪4128头,保费总额 元,县财政补贴资金占总保费9%,共计元;

2019年全县承保能繁母猪出险142头,已赔付万元,尚有8头母猪未结案,暂不能赔付。

6、育肥猪的主管部门为县畜牧局,承保机构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支公司。2019年全县承保育肥猪49060头,保费总额1226500元,县财政补贴资金占总保费9%,共计110385元。

二、管理情况及审核拨付程序

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金【2019】 号等上级文件执行。设置专账管理制度,由财政外金股负责资金的拨付及台账的编制。

各险种承保保险合同签订后,由保险公司报经同级主管部门审核认定,主管部门、保险公司共同向县财政申请保险保费补贴。县财政局收到保险保费补贴申请后,会同县级各主管部门和承保保险公司共同审核确认,并按比例计算出各级应补贴的保险费,由县级财政局、各主管部门、承保保险公司联合行文向市级财政部门申请上级保险保费补贴。县财政在收到市级财政部门的指标文件后,根据财政拨付程序向各保险公司支付上级配套的保费补贴。

三、保险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一下一些情况:

1、部分老百姓对自己是否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以及政策具体内容不了解不知道,各保险公司各自为政,各自运行。各乡镇各村委之间保险工作进度不一,为此各保险公司应严格执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签订补贴险种合同时,制定投保清单,详细列明投保农户的投保信息,并由投保农户或其授权的直系亲属签字确认。同时各保险公司应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

2、各保险公司理赔周期较长,老百姓不能及时收到理赔款。各农户收到保险补偿款不公开,发放不规范。各保险公司应优化理赔程序,做到老百姓报案及时到访,接案后及时勘验定损,定损后及时赔付。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5篇

一、引言

现代农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的分散经营使我国农业风险规避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场主经营更加困难,农民的生产经营收益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农业保险作为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社会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农民因各种生产经营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农业范围的不断扩大,频繁自然灾害造成的价值损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保险意识日益增强。但从实际发展水平看,我国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保险范围过窄,规模狭小,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遵循的大数法则。与此相应,由于农业保险经营者风险相对集中,赔付率较高,因而难以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

在这种低迷的农业保险需求和乏力的农业保险供给状态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近几年来一直举步不前[1]。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在能够更加准确地说明影响农业保险需求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方式提高农户农业保险的参保率。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就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王敏俊(2009)以浙江省613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在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和土地承包面积是影响他们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户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和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化程度,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率[2]。侯玲玲等(2010)通过构建Logit模型,分析了保费补贴标准对我国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保险得到了一定发展,保险补贴对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标准与农户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因此应提高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标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3]。杜鹏(2011)基于湖北五县市34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家庭农业人口数、农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贷款经验、农民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保单产量保障水平、农户对政府信任水平以及政府补贴水平与农业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个人承担保费水平与农业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年龄和教育因素与农业保险需求相关性不强[4]。尽管类似上述研究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在更深层次上就农民收入尤其是从农民收入的结构、性质等角度对农民收入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依然缺乏。本文试图从广义农民收入概念着手就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广义农民收入的概念及理论假说

(一)广义农民收入的概念

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从狭义上讲,农民收入是指农民所具有的收入水平,即农民收入值的高低,一般用农户家庭总收入或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来表示。从广义上讲,农民收入不仅具有数量上的含义,即收入水平,还具有质量上的含义,即收入结构和收入性质。农民收入结构是指农民收入的不同部分及其比例。按其收入来源的不同,农民收入可以划分为农业经营收入、非农收入及其他收入。农业经营收入主要为家庭经营种养殖业的各种纯收入。非农收入主要为家庭成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及各种非农经营收入,例如个体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收入为以上两种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例如政府补贴等。农民收入性质是指农民收入具有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增长性等方面的特征。农民收入稳定性是指收入的固定性和持久性特征,一般通过总收入中稳定性收入的比重来表示。农民收入不确定性指农民收入受自然或市场等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预期之外的波动性特征。农民收入增长性是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受收入来源、收入途径及获取收入所依赖的资源等各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所具有的增长潜力[5-7]。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等经济社会背景和农户家庭条件差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农户在收入水平相等的情况下其收入结构和收入性质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倾向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理论假说

从广义农民收入概念来看,与农民收入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相适应,农民收入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也必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收入水平及其变化是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在收入水平既定前提下,收入结构和收入性质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具有不同的购买倾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说:(1)收入水平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正向影响;(2)在农民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收入结构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一定影响,即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生负向影响;(3)在农民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收入性质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一定影响,即非稳定性收入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正向影响。针对上述理论假说,本文将采用课题组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4市12县(区)102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应用Matlab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检验。

三、农民收入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1.调研区域

调研区域所指的“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西起乌鞘岭,东抵子午岭,南至太子山、秦岭和甘陕省界,北止甘宁省界,包括庆阳、平凉、白银、兰州、临夏等四市一州的全部和定西、天水两市的绝大部分,面积约11.3万km2。该区域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低温冻害、干热风和冰雹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接近30亿元,其中以干旱灾害影响范围最大,灾情最为严重。该区域每年平均受灾面积达54.2万hm2,占播种面积的21%,成灾面积达43.5万hm2,占播种面积的17%,且具有成灾面积不断扩大、频率加快、危害程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灾害成灾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灾害达8次,其中以2000年和2011年最为严重,干旱灾害加上其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8]。与此同时,该区域农业生产风险管理手段严重滞后,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总共有11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1家,2010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收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为5283万元,仅占该公司总保费收入的2.4%[9]。

2.数据获取

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全部来源于课题组组织的部分成员和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家庭所在地位于调研区域的部分农村学生于2012年1月寒假期间的调查数据资料。抽样调查的方法为:在区域内依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有代表性的兰州市、平凉市、定西市和庆阳市作为调查地区,然后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根据2010年农民收入水平按高、中、低不同层次,在每个市选取3个县(区),在每个县(区)选取3个乡镇,在每个乡镇选取3个村,在每个村按系统抽样调查法选取15户左右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及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入户访谈等方式进行。访谈实施的主要办法是:首先通过跟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有个人关系的一些乡(镇)政府干部帮助联系所辖行政村的村干部,再由各行政村的村干部帮助联系社(组)干部,然后由这些社组干部根据问卷调查的需要联系调查农户,最后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进入他们联系的农户家中访谈。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入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1409份,回收率88.1%,剔除重要数据缺失样本,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028份,问卷有效率达73.0%。对问卷回收状况的分析显示,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进行的入户访谈,由于对问卷理解准确,调查经验丰富,访谈方式得当,因此沟通效果较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9.3%和92.0%;大学生的入户访谈,由于要求学生以社会实践作业的形式在寒假期间完成,并对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规定,所以问卷回收率较高,为87.3%,但由于学生对问卷理解不到位且缺乏问卷调查经验,沟通效果欠佳,因此问卷的有效率偏低,仅为61.3%。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1.收入水平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分析

问卷调查采用“家庭年人均收入”指标反映农户收入水平。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如表3所示。首先,依据表3数据可做出如下描述性分析:随着家庭年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增强,当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7500元水平,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达到最大,为65.6%,表明在这一收入区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最强,但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开始下降;家庭年人均收入高于10000元的农户,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比例稳定在30%左右。其次,依据表3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年人均收入,应用Matlab7.0统计分析软件就家庭收入水平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3(P<0.05)。

2.收入结构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分析

调查发现,当前农户家庭总收入中,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是主体部分,其他收入主要是包括退耕还林补贴以及覆盖到部分家庭的母猪补贴、独生子女补贴、农村低保、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等收入,从平均状态来看,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非常小。为了便于分析,在整理调查取得的数据时,把农户家庭总收入中除了农业经营收入以外的所有收入都计为非农收入,同时,为了既能减少调查工作的难度,又保证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受影响,在设计调查方案时,选取了家庭年总收入5000~7000元、13000~15000元和27000~30000元等三种水平的农户,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收入阶层,对其家庭年总收入中农业经营收入比例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经整理后如表4所示。首先,依据表4数据可做出如下描述性分析:随着农业经营收入比重的提高及非农收入比重的下降,三种收入水平的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逐步提高,5000~7000元农户在农业经营收入比重达到60%~70%时,购买意愿最强,愿意购买户数的比例达到40%;13000~15000元农户在农业经营收入比重达90%以上时,购买意愿最强,愿意购买户数的比例达到63.6%;27000~30000元农户在农业经营收入比重达40%~50%时,购买意愿最强,愿意购买户数的比例达到55.6%。但随着农业经营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及非农收入比重的进一步下降,三种收入水平的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开始逐步下降。其次,依据表4数据,应用Matlab7.0统计分析软件就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比重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收入阶层农业经营收入比重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5000~7000元农户的相关系数为0.923(P<0.01),13000~15000元农户的相关系数为0.941(P<0.01),27000~30000元农户的相关系数为0.994(P<0.01)。

3.收入性质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分析

笔者认为,农户在至少3年内基本固定的预期收入可以视为稳定性收入。根据入户调查掌握的情况,农户农业经营收入的70%基本上为稳定性收入,非农收入中家庭成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工资性收入为稳定性收入,打工收入、各种财产性收入及个体经营收入的50%基本上为稳定性收入,包括退耕还林补贴以及覆盖到部分家庭的母猪补贴、独生子女补贴、农村低保、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等其他收入基本上为稳定性收入。在整理调查取得的数据时,以此经验数据为标准核算农户稳定性收入和非稳定性收入。同时,为了既能减少调查工作的难度,又保证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受影响,在设计调查方案时,选取了家庭年总收入5000~7000元、13000~15000元和27000~30000元等三种水平的农户,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收入阶层,对其家庭年总收入中稳定性收入比例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经整理后如表5所示。首先,依据表5数据可做出如下描述性分析:随着非稳定性收入比重的提高及稳定性收入比重的下降,三种收入水平的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逐步提高,5000~7000元农户在非稳定性收入比重达到35%~40%时,购买意愿最强,愿意购买户数比例为33.3%;13000~15000元农户在非稳定性收入比重达到25%~30%时,购买意愿最强,愿意购买户数的比例为54.5%;27000~30000元农户在非稳定性收入比重达到30%~35%时,购买意愿最强,愿意购买户数的比例为33.3%。这表明农户的风险意识随非稳定性收入比例的提高逐渐增强,规避农业风险的意愿提高。其次,依据表5数据,应用Matlab7.0统计分析软件就农民非稳定性收入比重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收入阶层非稳定性收入比重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000~7000元农户的相关系数为0.817(P<0.05),13000~15000元农户的相关系数为0.826(P<0.05),27000~30000元农户的相关系数为0.835(P<0.05)。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6篇

【关键词】 农信担保;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信担保的存在与发展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中“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瓶颈,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自2002年成立温州市农信担保有限公司之初,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就积极参与建设农信担保公司,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和其他为农服务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服务。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有31家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亿元,除绍兴外,其他地市均已组建农信担保公司。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信担保公司在规模和效益上都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随着农信担保公司为三农服务效益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其亏损的局面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问题除了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不及时,农村、农民信用意识不强,担保公司收费低,收不抵支等原因外,与担保公司内部缺乏系统的项目风险控制机制、科学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2010年2月笔者针对经营一年以上的25家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农信担保公司,进行了担保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1份,有效问卷20份。其后又通过电话访问、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农信担保公司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本文拟就农信担保公司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建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担保项目风险是担保项目发生代偿及损失的可能性。为了强化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减少担保项目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担保项目的质量,担保公司应参照商业银行贷款分类的做法,结合担保公司经营特点,建立按担保项目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的风险控制制度。

(一)农信担保公司项目风险控制现状

良好的担保风险控制应该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构成。

1.缺乏专业、专门风险控制部门和人员

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农信担保公司虽然已发展近十年了,但是由于经营规模小、人员缺乏,最大的农信担保公司――杭州供销农信担保公司员工人数为13人,绝大多数公司员工都在3~5人,无法单独设立项目风险管理部门,项目风险管理则分散到每个业务员头上,或集中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人或几人身上。担保业务员对所管担保项目全权负责,即从项目的选择、评估、承接、监管到代偿、追偿,全过程均由业务担保员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然后交由公司并参与进行集体决策。

农信担保公司员工大多数为非信用管理、信用担保或金融专业人士,且又缺乏对“三农”经营生产的深入了解,只能依靠缩小担保范围、固定担保对象(如只为效益好的、或与供销社系统有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担保),或用更多的时间到担保项目现场进行保前、保中观察、监管来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风险评价也主要依靠感觉、经验来判断,常常导致人为的担保风险,极大地限制了农信担保公司业务的拓展。

2.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大多数农信担保公司都能够本着为农服务的宗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风险控制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项目评审制度》等风险控制制度,从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风险意识。但是对担保项目风险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业绩好、规模大的公司正着手或已建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无国内外同行业经验可借鉴,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尚在探索中,无论指标群还是指标权重都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和完善。

(二)建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农信担保公司应引入银行信贷防范风险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结合担保公司的实际特点,制定担保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办法和操作实施细则。而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是有效管理项目风险的关键,其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项目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减少人为风险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农信担保公司信用管理、信用担保人才奇缺,即使是金融专业人才也是屈指可数,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还主要依靠多年与“三农”打交道的经济管理人士、会计审计专业人士,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这就使得项目风险的评价难免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体系,可以对担保对象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分析与打分,使项目风险评估更加明晰、客观、准确,从而减少经验估计、情感打分等人为误差带来的风险。

2.使项目风险控制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担保业务效益

农信担保公司虽然历经近十年的经营与发展,但是在项目风险的控制上由于无国内外经验可借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项目风险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而健全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则可以在项目风险的调查、评估等方面起到指引规范、全面收集客户资料,科学、客观评价风险水平,提高项目风险控制的作用。

目前浙江省余杭农信担保有限公司等几个业务规模较大的农信担保公司基本已经或正在建立有自身特色的风险评价体系,对申保客户进行保前、保中、保后的风险评价,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3.加强对在保项目的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

建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担保项目的实际风险水平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价,并将风险按大小程度依次分类排列,对其采取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管理和控制,揭示担保项目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担保项目质量,及时发现担保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担保风险管理,判断担保风险准备金是否充足,从而达到防范和化解担保业务风险的目的。

二、农信担保公司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担保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而农信担保则是一项更高风险的行业,面对的是弱质产业、弱势群体,他们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同时还要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一旦出现风险,99%成功的担保业务收益仍难以弥补1%担保失败的损失,因此,开展担保业务必须把风险的防范放在首要位置。供销社系统农信担保公司大多是由地方政府、各省供销社共同出资建立的,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所承受的信用风险也有所不同,必须对所面临的各种担保风险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建立科学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农信担保公司构建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各种引起农信担保项目风险的因素。但是由于影响担保项目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增加风险评价成本,且担保公司人力资源水平、精力也达不到。农信担保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全面性和重要性结合起来,把那些引起项目风险的各种主要因素全面、重点突出地反映出来即可。

(二)科学性原则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从理论上要有科学依据,在指标群的选择和确立的方法、依据等方面也要讲究科学性,从而使指标间有机配合、紧密衔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针对性原则

各种担保机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因为其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农信担保公司服务对象是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购销大户等,属于弱势产业、弱质产品,且机构本身又具有公益性,其所面对的担保风险也与其他信用担保公司不同,有着资金不够雄厚、经营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农信担保公司对项目风险的考虑,不仅要考虑那些一般信用担保公司要考虑的各种项目风险,还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到农村、农业、农民所面对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因素,以此确定项目风险评价指标。

(四)可操作性原则

一个好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建立在便于操作人员理解与操作、被担保人理解和配合的基础上。由于目前农信担保公司人员专职少、兼职多,专业人员缺乏,服务对象又是对金融、经济、担保不熟悉、不专业的农民,因此,项目风险评价指标项目不可过多、过细、过于专业化,定量和定性要相结合,指标项目要与担保对象经营特点相吻合或接近,便于担保业务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向担保对象解释信息。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结合目前农信担保公司经营情况、人员结构情况、担保对象情况等因素来进行。一个操作性强的风险指标体系,才能真正起到提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三、农信担保公司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风险分类

对担保项目的风险管理,担保机构一般参照商业银行贷款分类的做法,结合担保业务客户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项目风险分类标准。担保项目按其风险程度有三类、四类、五类等不同等级的分类方法。农信担保公司项目风险分类应遵循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审慎性原则,借鉴银行贷款、中小企业担保项目风险分类经验,结合“三农”的实际情况,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科学、合理、全面地构建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央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所述贷款分类的标准:“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其中,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结合农信担保公司的实际情况,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客户所带来的项目风险为公司所不能承担的。因此,我们认为农信担保公司项目风险分类可只划分为三级,即正常、关注、退出三个级别,达到次级即予以退出,可疑和损失两类则不予以考虑。这样的分类既简便易操作,又有利于有效控制风险。对于关注类,在实际操作中还要经常到实地进行观察、监管,一旦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有明显问题,即将其转入退出类,以确保将任何项目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风险评价指标

对项目风险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被担保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被担保人的还款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被担保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等。具体考虑哪些因素,应结合所担保的对象进行细致的划分。由于农信担保公司担保的对象比较复杂,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首先应进行适当的归类,如生产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然后再结合各类特色,选择具体的指标,并赋予权重。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决定着风险评价的效果,从理论研究的情况来看,风险评价指标可多达近百项,但更多学者认可的指标有18项。指标项目过多会使风险评价工作繁杂、成本高、效果差、效率也低;过少的指标项目,不能够全面、正确反映风险水平。如何恰当选择指标项目,也是农信担保公司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我们认为农信担保公司的风险评价指标可从以下17个方面,针对不同担保对象来考虑:

1.核算资产负债率:主要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生产、加工型企业与贸易型企业负债率指标分别评价;

2.资产质量情况:主要评价企业6个月以上的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权证齐备的固定资产超过核算固定资产的比例。种养殖大户、企业所占比例分别评价;

3.固定资产可抵押率:主要评价担保对象核算固定资产达到银行总贷款的比例;

4.企业销售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销售总额每年增长情况;

5.企业生产状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生产任务、员工生产积极性、停工与复工、开工率等情况;

6.企业利润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不低于主营业务额增长率的比例,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

7.财务成本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财务费用增长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的高低,或与负债是否同比例增长;

8.企业现金流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现金流总额高于企业销售额的比例,贷款转贷时自有资金比例;

9.存贷周转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季节性生产企业存货周转期长短;

10.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周转期长度,年末余额未超过年度销售额的比例;

11.或有负债:主要评价担保对象对外担保超过总资产的比例;

12.抵押物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抵押物保值性和抵押率;

13.反担保单位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反担保单位经营情况,经营业绩有无重大滑坡;

14.企业配合情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每月按时报送财务报表,积极配合项目经理展开调查的情况;

15.实际经营者经营理念:主要评价担保对象对企业发展是否有较为稳健的规划,经营思路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注重成本核算,个人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情况是否良好;

16.实际经营者经营实力:主要评价实际经营者家庭固定资产投入及抵押情况、各项资产可控性、收益的稳定性。

17.实际经营者诚信:主要评价担保对象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资产负债情况,有无弄虚作假,个人信用记录情况。

(三)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在评价体系中,与指标的选择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光有科学合理的指标项目,没有准确适用的指标权重,是不可能做到准确评价风险水平的。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财政监管

2007年以来,财政部先后财金[2007]25号、财金[2008]26号、财金[2008]27号、财金[2010]54号、财金[2012]2号等文件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的实施进行规范。其中财金[2012]2号文件指出,2007年以来,财政部根据_、_有关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各级财政共同支持农业保险取得了快速发展。自2012年起,在现行政策基础上,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在现有的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牦牛、藏系羊14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基础上,将糖料作物纳入补贴范围),扩大保费补贴区域(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支持提高保障水平。

我县是农业大县,几年来,种植业保险主要承保了冬小麦、玉米、棉花,养殖业主要承保了能繁母猪和奶牛,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逐年增长,承保率已达90%。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越来越大,也引发了我们对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深思,对其补贴资金的监管问题也随之而来。财金[2010]54号文要求“加强对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的监管,各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检查农险保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防止骗取、挪用保费补贴资金的行为发生”。作为基层财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的财政监管工作也总结出了几点看法,具体如下:

一、熟悉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

这是财政部门对保险公司承保情况进行监督的前提条件。农业保险不同于机动车险、企财险、责任险等其他财产险业务,承保标的具有生命性,加之承保规模庞大、参保农户众多等因素,使其业务呈现特殊性,因此_等监督机构也对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

农业保险具体参保、理赔的流程为:

1.签订保险合同。各农业保险试点县(市、区)以乡(镇)统一组织,受村民代表大会委托,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可以村为单位统一投保,投保单位与承保公司签订保险合同(附参保农户投保明细清单)。村里没有统一投保的,投保农户与承保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投保人应及时缴纳应承担的保费,保险公司收取农民保费,必须同时出具保险单。保险合同须按品种签署,保费须按品种缴纳,不得合并、搭车收取保费。

2.公示参保农户名单。承保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时,要做到“四公开”(即:农业保险政策要公开、承保情况要公开、理赔结果要公开、服务标准要公开)、“三到户”(即: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承保后,详细承保情况要在村委“政务公开栏”公示参保农户姓名、参保作物、参保面积、保费交纳数额、保险金额五项内容,便于日后的理赔监督。发生理赔后,要在“政务公示栏”公示受灾农户姓名、受灾品种、灾害程度、面积、理赔数额。承保、理赔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

熟悉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才能有效监督其承保情况,避免虚假承保,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

二、引导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加强农险承保档案管理

目前保险公司农业保险领域计算机系统管控水平普遍偏低,与机动车险等成熟险种差距较大。农业保险承保方式基本为集体参保,系统承保信息仅包括投保单位、参保面积、费率、保险金额、财政补贴比例等基础信息,不涵盖姓名、缴费金额、地块号等个体参保农户详细信息,系统理赔信息也主要针对案件总体情况,一般不包括理赔受益农户个人信息,无法实现以农户为单位的节点控制。财政部门对保险公司的承保情况进行核实时需参阅大量纸质辅助材料。计算机系统材料和大量纸质材料共同构成了保险公司承保情况说明,这些材料需加以正确保管,以便于保险公司的外部监管。因此,财政部门要引导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加强承保档案管理,要求其将承保单证、标的信息、核保材料、公示情况及理赔资料及时归档、统一装订、归口管理。

三、加强对保险公司理赔情况的监管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实行的一项“惠民”政策,是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一种手段,因此,发生灾害后,理赔款的及时拨付就成为了关键。现阶段,农业保险的承办保险公司查勘定损是在考虑农业生产技术部门专业鉴定意见的基础上,以经验判断为主。由于农业保险补贴品种繁多,且各品种生长差异较大,各地生产资料直接物化投入水平千差万别,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灾害定损标准量化困难。因此本着适度的原则,理赔款应该以能够弥补农户的直接损失的物化成本为准,并且能够及时拨付到农户手中,使受灾农户真正享受到“减产不减收”的优惠,进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我县的理赔款支付已采用“一折通”的形式进行发放,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解决了理赔款支付手续繁杂的问题,保障了受灾农户的权益。

四、督促保险公司按比例提取巨灾风险金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8篇

1986年7月15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三产保险公司”宣告成立,它是今天的兵团财产保险公司的前身。这是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之后,全国成立的第二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也是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最早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单位。开业初期,主要经营兵团范围内的“种、养”两种保险业务。1990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的业务险种范围扩展到兵团农牧团场以外的财产险、人身险。

1992年,扩展到兵团范围内除涉外保险和决定保险外的所有保险业务,并更名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2000年7月,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按照_和中国_要求,公司实行分业经营机构体制改革,业务经营区域扩大到全自治区,更名为“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充许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各种财产保险、机动车辆险、货运险、责任险、农业保险、健康险、医疗险及短期人身保险业务。

经过16年不懈的努力,公司的经营险种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化,经营区域实现了由兵团到全疆又走向全国的迅速拓展,终于从区域性保险公司跨入了全国性保险公司行列。

保险业务逐年快速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保费收入由1986年的212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亿元,增长了234倍,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6亿元,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累计处理各类保险理赔案件40万起,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金额近15亿元。参加社会扶贫帮困、捐资助学、防灾防损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支出数百万元。在较好地发挥保险安定社会、组织经济补偿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已成为稳定兵团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为兵团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特别是1997年新的公司领导班子调整充实以后,领导班子从自身做起,坚持以身作则,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充分发挥了核心和堡垒作用。目前分公司领导干部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各级班子勇于开拓、求真务实,一大批高、中级管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增长才干,成为兵团保险事业的骨干的中坚力量。

公司内部积极进行了三项制度的改革,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他们以利益机制为导向,从1999年起,在系统内部各分公司试行了“工效挂钩”分配办法。通过推行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展业热情和蕴藏的潜力,保险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同时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对部分岗位试行了竞聘上岗。

通过改革,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改变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的用人机制,为公司下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一届全国“保险之星”、“十大保险明星”

评选活动中,兵保系统不仅有多人入选“保险之星”,而且来自营业总部新市区支公司的吴长勇还光荣当选为全国“十大保险明星”。

为解决高素质人才短缺矛盾,尽快提高员工素质,兵保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大专院校录用应届研究生、本科生,从社会上招聘各类员工。

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早在2000年,公司在中国_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立足兵团,走出了兵团,使公司业务经营区域扩大至全疆。46个新机构当年筹建,当年开业,当年见效益,仅新组建的克拉玛依分公司和昌吉分公司的地方机构就分别新增保险业务收入1000多万元。各级公司紧紧抓住放开新疆保险市场的机遇,确保“两个稳定”,突出“两个拓展”,即稳定兵团内部市场,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拓展新疆地方市场,大力拓展商业性保险。为了调整险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全年公司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高额医疗补充保险、石油勘探综合保险等11个新险种,农、财、人三大险种的比例由200 0年的43∶39∶18调整到2001年的39∶44∶17,增加了公司经营的效益,使公司的险种结构更趋合理。分支公司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理赔实行小案立等可取,大案送款上门,提高了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公司的业务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自动化。

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已在全疆的各地、州、市设有14个分公司,各县(团场)设有158个支公司(营业部)。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一级法人、两级核算、三级管理”的体制。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9篇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必然衍生一些需要保险参与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发挥保险的功能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体现了保险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过程。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业保险在稳定农民基本生活水平、提高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逐步发挥;农村医疗保险工作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得到了_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服务,不仅减轻了政府管理强度和费用压力,较好防止了养老基金亏空问题,而且使征地农民得到了持续性的生活和养老保障。

大力发展“三农”保险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只有让农业、农村、农民保险发展起来,中国保险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从保险需求角度看,“三农”保险需求市场潜力巨大,主要包括农业保险、农村农民医疗保险、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和意外伤害保险。只要将以上四个方面的潜在保险需求逐步转化为有效需求,必将推动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合理开发农村巨大的保险市场,对保险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一是要高度重视,循序渐进。要高度重视“三农”保险,切实增强发展“三农”保险的信心,把发展“三农”保险当作一件大事。既要积极推动,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通盘考虑其它业务,又要科学规划“三农”业务。发展“三农”保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精心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向前推进。

二是总结经验,因地制宜。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经验,巩固试点成果;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鼓励和指导保险公司积极发展“三农”财产保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销售相关涉农保险产品。同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10篇

一、提高认识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面向农村家庭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主要针对农民最迫切的意外身故,疾病身体故和意外医疗风险开展的保险业务。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参保理赔手续简单等特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风险,是“新农合”和“新农保”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完善农村的灾害救助体系,保护农民积累的财富免受自然灾害冲击,万一发生事故后,财务风险能得以转移,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二、实施时间

每年一次。2016年集中收费时间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保险期限为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

三、参保原则、保险费、保险期间、对象、险种、保险金额和方式

(一)参保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

(二)保险费和保险期限。按户收取2-5人,每户100元,6人以上每户200元。(如一户只有一人的情况,需由当地村委会出具证明);61岁-90周岁按人收取,每人每年50元(每人购一份,多投无效)。

(三)参保对象。户籍在我镇出生满30天至90周岁身体健康的农村村民或居民。

(四)参保险种。参保险种为国寿农村小额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国寿农村小额团体定期寿险《a型》和国寿附加农村小额意外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三种险种。

(五)保险金额及理赔。保险金额共计为89000元,其中意外死亡40000元;疾病死亡6000元;意外残疾40000元《安残疾比例进行给付》;意外医疗3000元,保险金额按每户参保人数进行均衡。

61-90周岁最高保险金额为57300元,其中乘坐合法交通工具(机动车、火车、轮船、飞机)意外身故或残疾(根据残疾程度比例赔付)保额为50000元(80岁以上25000元),其他意外死亡和残疾(根据残疾程度比例赔付)保额为5000元(80岁以上2500元);疾病身故500元(80岁以上250元);意外住院津贴保险金额最高为1800元(住院期间,按每天30元标准给付,最多给付60天)。

由中国人寿县支公司专设理赔绿色通道,高效快捷提供理赔服务。

(六)参保方式。三种险种均以产品组合和团体方式参保。以镇为单位。

四、实施步骤

全镇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实施步骤主要分宣传动员,收费承保,总结表彰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6年2月1日-2月29日

1.组织召开一年一度的全镇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动员部署会。

2.各镇组织召开本村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动员会。为精减会议,提高效率各村农村小额保险工作可与当年度其他保险工作同步安排实施。同时,镇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每周通报。

(二)集中收费承保阶段:2016年2月1日-2月29日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收费工作由各村指定的小额保险服务专员收费,村上交至乡镇服务专员,并由镇服务专员将保险费同意划账至中国人寿县支公司指定账户,同时,以镇为单位将参保人员统一造册后报中国人寿县支公司,公司依据承保条件复核参保人员名单,并开始承担保险责任。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11篇

《保险家》VS李俊

B=《保险家》

H=李俊

龙江农业保险发展迅速

B:您好,李总,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现,成为风险管理保护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人保财险龙江分公司多年来致力于黑龙江农业保险的发展,请您介绍下这方面的状况。

L:黑龙江农业保险的发展,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的迅速扩张,离不开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28年来的农业保险经营实践,离不开龙江分公司的品牌、市场、产品、人才、技术、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经营管理优势在农业保险方面的体现,当然更离不开2007年以来国家开办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黑龙江省政府自行试办政策性农作物保险的强力拉动。

回顾历史,龙江分公司于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1958年~1980年中断)的同时,就开始开办农村保险业务。在2005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之前,龙江分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一直独立主导着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市场,1980年至2007年,种植业开办了烤烟保险、人工林火灾保险、大田作物保险、亚麻种植保险、甜菜种植保险、西瓜种植保险、塑料大棚保险、场院火灾保险等险种。养殖业开办了奶牛保险、肉牛保险、生猪保险、养鸡保险、大牲畜保险、养鱼保险、养鹿保险、养貉保险等险种。

1980年至2007年,龙江分公司累计收取保险费24553万元,赔款支出23900万元,简单赔付率为%,经营亏损7146万元。其中:种植业险保费收入17501万元,赔款支出16380万元,简单赔付率为%,亏损4376万元:养殖业险保费收入7052万元,赔款支出7520万元,赔付率为%,亏损2769万元。2003年种植业保险赔付率高达%。2005年农业险(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赔付率高达%,其中,养殖业赔付率高达%。

B:看得出,农业保险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业务,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都望而却步,而人保财险龙江分公司把开展农业保险作为落实政府支农惠农和服务三农政策的具体措施,从1980年公司恢复业务至今始终坚持开办从未间断。那么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L:的确,作为引领黑龙江省财产保险市场的国有大型商业保险公司,我们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响应_和各级政府关于开展农业保险的号召,配合政府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龙江分公司代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国家推出的政策性生猪保险,二是黑龙江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三是各县市办理的小范围地方性政策性保险。

为积极贯彻落实_和中国_的要求,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人保财险系统从2007年8月份开始全面启动了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龙江分公司就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落实和推动措施,全面快速启动了黑龙江省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到2007年末,共承保能繁母猪万头,2008年伊始,全省系统进一步加大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力度,到2008年5月,龙江分公司共承保能繁母猪已超过万头,占全省155万头可保能繁母猪的%。

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决定试办政策性农作物种植保险,龙江分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承办,承保了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20万亩。

今年,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龙江分公司克服困难主动承保了近20万亩的商业性和政策性种植业险业务。同时,龙江分公司各基层分支机构多年以来也始终坚持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办地方性政策性农险业务。如黑龙江宁安县支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连续多年开办烤烟种植保险,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当然,作为黑龙江历史最为悠久、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财产险公司,只要地方政府支持与信任,只要国家与地方财政补贴政策能够执行到位,无论困难有多大,龙江分公司都会负责任地承担起为龙江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的职责。

政策扶持助推农业保险

B:农业保险开展以来受到各方关注,黑龙江省因地制宜多年来在发展农业保险方面取得许多实效,在今后的又好又快发展中,您认为要妥善解决哪些面临的主要问题?

L:客观总结分析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的过程,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对农业保险的认识问题、财政补贴是否到位的问题、代办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公司选择问题、农业巨灾风险保障金制度的建设问题,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农业保险是农民抗灾减损的最佳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通过农业保险可将农业财产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提高农民抗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稳定生产,安定生活,防止因灾致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有些政府部门或领导对农业保险可化解风险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与乱摊派、乱收费及加重农民负担混为一谈,产生抵触情绪,形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误区。

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惠农工程来抓,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龙江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切实解决农业保险客观需求大,主观重视不到位的矛盾,把农业保险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同总结,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有利政治环境。

其次,要推动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各级财政补贴按时到位的问题。因为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办的业务,按照_规定,只有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款到位,中央财政补贴才能下拨。而保险公司作为风险承担者,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财力在保费不入账的情况下全额承担巨大的农业风险。一旦形成应收挂账,势必影响保险公司代办的积极性。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第12篇

一、农业保险情况

我镇农业保险工作涉及面广、量大、任务艰巨。现阶段农业保险的主要对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今年种植业继续保险玉米、小麦、葵花三个品种。玉米47045亩,小麦41492亩,葵花115467亩。

二、农业保险的工作总结

(一)政府积极引导,广泛宣传,提高农民风险意识。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为了发展好农业保险,关键要在政府的政策框架下,统筹政府、保险公司与农民的利益,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随着农业政策的出台,财政补贴等手段的推行,农民可以实现低投保、高保障,切实保证惠农利民。然而,农民思想守旧、风险意识淡薄,使得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实施环节上困难重重。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在宣传动员上狠下功夫,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各村通过组织宣讲会、动员会等措施,进一步引导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让更多的群众自愿、积极参保,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率。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惠农政策,增强抗灾害能力,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经济收入。

(二)加强领导协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实施好农业保险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力保证。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农业保险工作领导组,建立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由分管领导抓政策、包村干部抓实施、村委干部抓落实”的层层责任制。镇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民政部门负责农业灾害预测、预警、防灾减损和灾情评估工作;财政部门负责保险征收和任务统计工作;其它有关部门会同保险机构做好宣传、咨询、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保险服务。同时,加大对各村的任务和责任落实,鼓励其创新思路,增添措施,确保任务的完成。

(三)明确考核机制,严明奖惩。一方面,引入激励机制,镇政府将农业保险列入全年目标考核,根据工作完成的总量和进度情况,给予差量奖励,形成竞争氛围,以激发各村干部的工作热情,确保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严明纪律要求。镇政府在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要把维护好农民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农民积极投保。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强有力的领导和各村干部的努力下,我镇农业保险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意识到仍存在某些不足。由于农业保险工作起步晚,还处于探寻和摸索阶段,需要不断的总结问题和不足,更好地完善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当前存在有以下问题:一是农民风险意识淡薄,配合情绪不高;二是少数干部主体意识不强,遇到阻力轻易退缩。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广大干部的主体意识培养,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激励奖励制度;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细化村级任务分配准则,制定更具执行力的村级保险任务;加强政企交流与合作,密切联系与监督保险机构出险、理赔等中间环节,全心合意为农民谋实惠。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农业保险工作总结范文(合集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