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优选6篇)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优选6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优选6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第1篇

一、抗震救灾应急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原则。在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救灾职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与灾区所在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救灾应急工作。

二、预案的启动

突发性地震发生后,按照预案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三、抗震救灾应急机构及主要职责

市民政局成立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灾情查核组、紧急救援组、救灾捐赠组、灾情信息组。

(一)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局长

副组长:局班子成员

成员:各科室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

(二)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救灾救济副局长兼职。下设四个工作组,灾害查核组:由各位副局长和救灾救济科、优抚安置科、社会事务科、基政科等人员组成;紧急救援组:由救灾救济科、优抚安置科和办公室等人员组成;救灾捐赠组由救灾救济科、办公室和福利科等人员组成;灾情信息组:由救灾救济科和办公室人员组成。必要时各组可从机关各科室和下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

(三)工作职能

1、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做出抗震救灾应急响应决策;要求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统筹安排部署全面救灾工作;向市民政局和市委、市政府报告救灾工作情况等。

2、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灾情、救灾及捐赠等情况;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建议;协调解决救灾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检查督促各组开展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等。

3、抗震灾害查核组:负责按规定时限掌握查核灾情,开展救灾工作,综合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核实情况。

4、抗震救灾紧急救援组:负责各项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调配救灾储备物资;检查和督促灾区灾民生活应急安排各项措施的落实;对灾区的紧急救援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5、抗震救灾捐赠组:负责抗震救灾捐赠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设立捐助热线电话,解答接受抗震救灾捐赠方面的有关问题;接收境内外救灾捐赠款物;举办各种形式的捐赠仪式;公告救灾捐赠款物分配使用情况。

6、灾情信息组:负责各类灾情的汇总,并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编发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经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同意后,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四、救灾应急响应

按照《市地震应急预案》、《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地震灾害的分类,将地震灾害划分一般灾害、较大灾害、重大灾害、特别重大灾害。

(一)一般灾害救灾应急响应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救灾救济科)进入紧急应对状态。

1、灾情报告。各乡镇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向市民政部门初步报告灾情,情况严重的,可同时上报市政府。市民政部门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步报告。初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人口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倒塌和损坏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灾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接到灾情报告后,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与灾区取得联系,并与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沟通确认灾情,经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上报市政府和市民政局。

2、查核灾情。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视情况派出灾害查核工作组赶赴灾区查核灾情,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慰问灾民。

3、紧急救援。根据灾区报告和救灾工作组核实情况,如有需要,灾情发生48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灾区调拨救灾紧急援助物资,并协助灾区做好紧急救援和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4、灾情评估。灾情稳定后,市民政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办法,做出灾情和需求评估。视情况向市政府申请紧急救灾资金,若市政府同意列支救灾资金,商财政部门及时将救灾资金下拨到灾区,并将救灾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市民政局和市政府。

(二)较大灾害救灾应急响应

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救灾救济科)取消休假,进入24小时紧急应对状态。

1、灾情报告。24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初步灾情,经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报市政府和市民政局。

2、查核灾情。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灾害查核工作组赶赴灾区查核灾情,指导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慰问灾民。同时建议市政府组成工作组赴灾区。

3、紧急救援。灾情发生48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市政府或与市财政局向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申请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向灾区协调下拨救灾储备物资,帮助灾区做好紧急救援和群众生活安排工作;落实市政府有关救灾工作的指示。

4、综合协调。根据灾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和各工作组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落实各组支援灾区的抗灾救灾工作事宜。同时,建议市政府召开抗震救灾综合协调会。

5、救灾捐赠。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公布接受救灾捐赠单位、账号和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

6、评估灾情。及时组织人员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并向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三)重大灾害、特别重大灾害救灾应急响应

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全局工作人员取消休假和一般性出差,实行联合办公,共同参与抗灾救灾工作。

1、灾情报告。由灾情信息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是:从灾害发生开始,每2小时与灾区民政所联系一次,每日14时前要求各受灾乡填上报相关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灾情发生24小时内,了解初步灾情,经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同意后,报市市政府和市市民政局;随时了解相关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2、查核灾情。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灾害查核组赶赴灾区查核灾情,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慰问灾民。同时,建议市政府组成由市政府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灾区。

3、紧急救助。由紧急救援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是:建议市政府向灾区派出救灾应急工作组(或救援队),协助灾区做好灾害抢险救援工作;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代市政府或与市财政局向省政府或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申请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并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随时协调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调配和临时购置工作;随时落实市政府关于紧急救助方面的指示。

4、评估灾情。由灾情信息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是:及时汇总查核组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数据,向市政府报告评估结果,经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同意后,向有关部门通报评估情况;灾区稳定后,组织召开灾情评估会,评估结果通报有关部门。

5、综合协调。由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是:建议市政府组织召开抗震救灾综合协调会;随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抗震救灾和支援灾区的事宜;随时落实市、市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协调工作。

6、救灾捐赠。由救灾捐赠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是: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五、工作要求

1、各工作组要严格按照本预案和市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实施救灾应急工作,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在抗震救灾应急期间必须坚守岗位,勤政务实,不得擅自离岗,,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第2篇

第一条 为保证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根据《_防震减灾法》、_《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地震应急预案》的有关精神,结合××县近年来地震应急工作实际,修定本预案。

第二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立足于预防破坏性地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制定、完善本地区、本部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抢险的准备工作。

第三条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县和震区乡(镇)人民政府要设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抢险和恢复建设工作。

第四条 在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中,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地震预报和临震措施

第五条 地震预报的,严格按_《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条例向社会和泄漏地震预测预报意见。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可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状态。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天,必要时可延长10天。地震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对地震谣传及时予以平息和澄清。临震应急措施主要包括:

(一)地震部门应密切监视震情,及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政府和上级地震部门报告震情趋势。

(二)在已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或尚未临震预报,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县人民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地震临震警报,并同时向州人民政府报告。

(三)根据震情发展,预报区内乡(镇)人民政府要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落实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必要时,组织紧急避震疏散。

第三章 地震应急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 县内及相邻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县地震局应迅速测定地震震级、发震时间和震中位置,半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通知震区乡(镇)人民政府,并提出实施应急预案的建议。

第八条 县内发生级以下地震,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按本地区应急预案组织实施。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第3篇

(一)编制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健全完善抗震救灾工作机制,依法科学统一。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区地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二)编制依据

依据《_突发事件应对法》、《_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省地震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地震应急预案》《区地震应急预案》等文件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水利工程地震灾害。

(四)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地震灾害发生后,开展前期处置工作,边实施边上报,提高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组织体系

(一)成立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

地震灾害发生后,启动本预案,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下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1、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水利局局长

副指挥长:水利局副局级领导

成员:水利局各科室站所负责人

2、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指挥部职责:在全区抗震救灾地震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根据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应急启动命令,及时启动水利地震应急预案,指挥水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统一调配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人员,部署对损毁水利工程的紧急救援,派出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人员、地震应急救援队,根据震情和灾情采取紧急应急措施,向区政府和上级报告震情、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

3、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局机关各科室站所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承办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活动和文电运转;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运转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负责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抗震救灾工作进度的汇总、报告、通报;组织开展对抗震救灾各工作组的地震应急检查,指导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工作。

(二)各工作组及主要职责

局抗震救援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抢险救灾组、群众安置组、恢复重建组等4个专业组,各工作组组长由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确定,分别安排一名副局长担任。

1、综合协调组

成员:办公室(工会、宣讲中心)、防汛办、河长办、南桥灌区管理所、规划科、水厂、调水办、抗旱站(人饮)、办(安全生产)

主要职责:协助指挥长组织实施抗震救灾行动。协调各组抗震救灾工作,联系相关部门沟通抗震救灾事项,汇总收集震情、灾情信息,研判灾区受灾程度;负责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抗震救灾工作进度的汇总、报告、通报;承办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活动和文电运转;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运转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

2、抢险救灾组

成员:水政科、水资源科及基层站所

主要职责:负责抢险救灾,组织局抢险队和干部职工及当地群众对受损水利工程进行自救和互救,实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设置保护避灾通道,组织疏散转移受损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内人民群众,维护现场秩序。

3、群众安置组

成员:人事科、财务科、办及基层站所

主要职责:负责联络有关部门进行救援物资储备、供应和调配,负责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4、恢复重建组

成员:规划科、质监站、防汛办、水保站、南桥灌区管理所、抗旱服务站(人饮工程)

监测分析研判河道、水库、蓄滞洪区、闸涵等水利工程受损情况,对于受损严重的水利工程,采取紧急抢险措施,稳定工程运行,灾后及时邀请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针对震毁部位提出震毁修复及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及时恢复。

三、应急机制

(一)应急措施

1、工程监测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堤防、大坝及闸涵等各类建筑物监测、项目、测次等。各水利工程监测重点:

进入地震期后,有关乡、村防震机构相关人员进岗,并开展工作。

(1)清除溢洪道、泄洪涵洞和河道内一切阻水设施,确保水利工程以最大流量泄洪。

(2)有关乡镇防震抢险应急队员随时待命,抢险物资运送到位,做好一切抢险准备工作。

(3)密切关注地震期间天气预报,注意水利工程的安全和雨情、水情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4)大堤防查险,尤其要注意背水坡地震后的散浸、渗漏、滑坡,坝脚下管涌以及水利工程常年存在的问题。有无裂缝,并度量缝宽、缝长及缝深,对可能导致重大险情的裂缝应及时处理,对于一般裂缝应加强观测,加以防护,防止雨水注入和人畜践踏;

(5)坝坡:坡面地震后有无塌陷,护坡有无翻起、松动、架空现象;

(6)各建筑物:地震后有无渗水、连接段塌陷等现象。

监测次数:对各水利工程大坝及重要建筑物观测次数,地震后不得少于2次/日,情况紧急要不间断监测,附属建筑物不得少于1次/日。如发现问题迅速通知抢险队伍、物料运输到场到位,展开除险加固,同时通知下游村庄做好转移准备,并报告区防震办。

2、应急抢险,水利工程险情一般分为一、二类险情。

一类险情(地震后情况危急,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

(1)水利工程水位接近校核洪水位,洪水可能漫(顶)坝、;

(2)堤防、坝体发生严重渗漏并出现浑水;

(3)迎水坡或背水坡大面积滑坡;

(4)堤防、坝体涵管爆裂并导致局部坍塌;

(5)堤防、坝体形成漏水通道发生管涌;

(6)堤防、坝体横向裂缝贯穿上下游。

二类险情(地震后暂不会对水利工程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但险情会发展):

(1)堤防、坝体渗漏;

(2)堤防、坝体塌坑;

(3)小范围纵、横向裂缝;

(4)水库溢洪道及河道边坡失稳;

(5)涵管堵塞、闸涵启闭设施失灵。

3、技术方案

当地震后发生一类险情时,要采取一切措施降低水库、河道水位。降低水位应先开启已有的放水设施,降低溢洪道,疏通河道甚至在坝体、堤防上开槽泄洪(但要铺设彩条布或土工布等临时防冲设施)。

(1)地震后洪水可能漫堤(坝)时:首先应立即降低水位,扣宽加深溢洪道,或筑临时子堰,必要时破堤(坝)泄洪。

(2)地震后堤防、坝体出现严重漏水:采取上堵下排原则。上游用土工布或塑料薄膜止水,用土包止水。下游开导渗沟,用块石固脚压渗。

(3)地震后迎水坡和背水坡大面积滑坡:首先降低水位,迎水面用砂袋压坡,阻止下滑;背水面用砂袋块石压坡,培土加厚断面,导渗。

(4)地震后涵管爆裂:涵管进水口周围用棉被堵死;降低河道、水库水位。

(5)地震后管涌:在管涌出口处用砂袋粘土夯实。

(6)地震后堤防、坝体横向裂缝贯穿:开挖至裂缝、分层回填夯实;降低河道、水库水位。

当地震后发生二类险情时,首先要采取降低水位、限制蓄水、行洪等措施。

(1)坝体渗漏:做导水沟,加强观测。

(2)堤防、坝体塌坑:清理滑动土,用砂袋回填。

(3)小范围纵、横向裂缝:挖至裂缝,回填新土夯实。

(4)堤防、水库溢洪道边坡失稳:上减荷、下加固。

当水利工程遇到重大险情,应向上级防震指挥机构报告,请求支援。

二、应急响应

(一)Ⅰ级、Ⅱ级、Ⅲ级响应

出现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情后,区水利局根据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程序,立即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应急预案处置工作。

(二)响应措施

1.根据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有序进行抗震救灾。

2.各工作组以救人为第一要务,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组织指挥各工作组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并主动配合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3.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抢险救灾报告,提出请求紧急支援的项目和内容,争取予以救灾急需的经费和物资支持。

4.抗震救灾指挥部加强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以及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监督,保证应急措施有力,物资使用合理高效。

2、Ⅳ级响应

地震速报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时,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立即前往区水利局,召开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会议,组织人员赴灾区收集灾情信息和已经开展的应急处置情况,在全区抗震救灾地震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立即按照各组工作细则开展工作,及时调度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调整、分配工作任务,解决抗震救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收集汇总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和灾区各类需求,及时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汇报。

(三)响应终止

依区人民政府和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的响应终止命令和局系统的实际情况,局抗震救灾指挥部适时终止应急预案的命令。

四、后期处置

(一)震毁修复及灾后重建,根据地震后水利工程受损情况,及时邀请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针对震毁部位提出震毁修复及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发改委、省市水利系统或震后重建等申请专项资金进行修复或重建。

(二)抗震救灾办公室对抗震救灾、灾害损失、生产自救、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进行书面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和建议,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抗震救灾情况。

五、奖励与处罚

(一)奖励

区水利局对在地震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依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处罚

在地震救灾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防治和抢险救灾义务,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要对其直接责任人及行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适究刑事责任。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区水利局制定,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2、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区水利局负责修订或更新,修订或更新后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3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区水利局负责解释。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第4篇

一、审计案例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遭遇了级地震,成为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8年7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死亡67551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在事发之后有关部门积极投入营救的同时,5月14日_发出致各地审计机关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同日派出临时审计小组进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_按照_、_的要求,立即部署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里氏级地震,造成74000多人死亡,585所医疗设施和15000所教育建筑被毁,超过350万人无家可归。其他如水资源和电、路、桥等设施也遭到了破(损)坏。为此巴基斯坦建立了震后重建和恢复委员会来协调和监督重建活动。为了帮助巴基斯坦快速恢复,并能及时深入到受灾地区,2006年1月21日,美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共同签署了由美国政府赠予的价值2亿美元特定用途资金,用来支持巴基斯坦震后重建项目的协议。该项协议的目的是在选定的灾区寻求恢复重建的机会,特别是加强医疗和教育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区位于地震多发地带,有地质证据表明,在加拿大西海岸每300年到800年,发生一次强烈的地震。目前这一地震带断层已经休眠了300多年,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足以引起严重破坏。虽然强级地震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来说,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何时会发生的事情。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的紧急预防措施在1996年和1997年的暴风雪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之后,审计部门便按检察总长的要求针对哥伦比亚地区对于灾害的紧急反应措施运行是否良好进行了审计。

二、公共危机审计报告差异比较

1.报告格式。《_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的4份公告中,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报告格式,分别是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主要有结果汇总、背景、审计发现和管理层意见的评估等,其中有部分详细数据和表格在附录作为审计结论的补充。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分为审计重点和具体报告两大部分,各部分报告中包括了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结论、主要发现、产生审计结果的原因、审计建议等内容,另外还列示了司法部长的回复以及详细的数据表格。通过对比发现,国外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更加系统完善,标题框架明确具体,便于报告阅读者查找和使用。

2.报告内容。

(1)审计目标和范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中只有第2号审计公告明确提出了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并且只是整合在报告开头的审计背景交代内容中,其他3份审计公告均没有明确列示。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单独列示了审计目标,然后再以独立段落详细阐述审计范围和方法。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将审计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即评估审计预防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和确定尚未完成的工作,并在详细报告中再次提及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考虑到三种审计开展的时点分别为事中、事后和事前,故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必然不同,但是应该在每份审计公告中加以明确,确定审计主体职责,将审计情况同审计目标进行对比,体现审计成果,以使报告阅读者能够尽快地了解报告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2)审计依据。《_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依据《_审计法》和《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编制并公布,审计评价及发现的问题并没有指明根据何种实施准则得出,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实施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政府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绩效审计,而且在审计评价过程中设计了用于衡量项目进度的绩效标准,将实际数据与其对比来衡量进展情况。在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其他必要的程序进行检查,同时针对强级地震的应对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评价也分别根据省级和地方应急项目法案、管理章程进行绩效评估,审计结果具有适当的参照标准,审计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质量和可信度。

(3)审计风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中,根据重要性原则,并未披露审计风险以及有关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主要就抗震救灾款物的接收、管理、发放和使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检查监督。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中,重点关注了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就被审计单位灾后重建项目的绩效计划审批的合规性进行了评估,并最终确定绩效计划审批的责任方,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中,主要就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据此提出预防和应对的建议。由于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不论处于何种审计阶段,都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做好风险应对,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公告的建议

第一,强化审计公告制度,不断规范审计报告框架。可以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形式,在原来格式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审计报告中的标题框架,包括背景介绍、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或者审计发现)、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意见等。另外如有必要,可将审计过程中一些专业的信息转化成文字、图表等形式,置于审计公告末尾的附录中,既能直观简洁地体现审计结果,省却大量叙述的工作量,又能充实审计报告结构与内容,同时还能帮助公众理解信息,避免公众因信息偏差导致的不良反应。

第二,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有选择地披露审计程序。可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做法,将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单独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部分,突出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并为审计评价提供依据。对于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加以介绍,便于报告阅读者了解审计结果的来龙去脉,必要时可具体公布审计实施过程,为后续审计提供积极借鉴和指导。

第三,贯彻落实《_政府审计准则》,不断积累公共危机审计实施的经验,力求将公共危机审计制度化、准则化、规范化。最新政府审计准则(2010年修订)的审计计划一章中,提到了针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审计计划要在原有审计审批程序基础上进行调整,首次提到了针对公共危机的审计指导,对危机审计提供了重要的实施依据。建议将历次公共危机审计经验进行规律性总结,为公共危机审计准则的制定积累素材。同时仿效美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公共危机审计为契机,尝试性编写我国的绩效审计准则,逐步推进国家审计机关对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兼顾,开辟具有我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之路。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地震;灾情统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5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l000次,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生的最严重大地震有十一次,我国就有三次,分别是 1920年12月宁夏海原级地震、1976年7月唐山7 .8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级地震。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和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灾害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基础设施遭到重大破坏,资源遭到毁损,环境遭到破坏,对社会经济影响重大。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对地震灾情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并形成灾情报告。灾情报告是反映灾害情况的专门性文件或文献,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灾害情况,实施防灾救灾以及进行灾害研究,认识灾害规律,分析灾害发展态势,进行预测、预报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灾情报告是在灾情调查、灾情评估、灾情统计基础上完成的。灾情统计是灾情报告的重要组成,是对地震灾区进行综合灾害分析与评估的根本和依据。本文仅对当前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尤其是灾情统计工作中较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并通过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深度分析和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出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对政府决策发挥的作用。

二、地震灾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就是统计由于地震灾害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的直接危害。地震灾情统计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通过搜集、整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灾情统计工作的灵魂。科学、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必要依据。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强化统计工作管理,更好的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无论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对部门单位的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防震减灾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提高统计信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三、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震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以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事业统计年报”为主,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工培训与教育;地震事业经费;仪器设备和车辆状况;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市县地震部门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地震统计基本要素,为地震科技、防震减灾、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较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的需要。但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了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意义的正确理解,给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统计工作简单化,部分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地震灾情_限于一般性的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统计数据的深度、广度分析加工不够,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就出现了因在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中职责履行不到位,统计工作简单化,统计数据出现不及时、不科学,导致统计信息错误,个别领导干部被免职。

(二)统计信息与防震减灾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统计数据产出效益较低。目前的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数据汇总,为防震减灾“3+1”体系服务的功能发挥不足。统计工作对灾区现有的各类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程度不够。如“”汶川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八县一区,各县区对各类地震灾情数据资料进行了收集汇总,但统计数据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不够,发挥的作用有限,统计数据产出效益偏低。

(三)统计数据和结果的实用性不够,难以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依据。灾情统计数据影响大,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关系到社会各界对灾情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统计数据失真时有发生。有些灾情统计数据基于假定和预判,甚至主观需求,得出的结论可实用性不强,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部分部门、单位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到位,统计口径有偏差。 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其一、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其二、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这说明如果没有统一的口径范围,则不可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指标数据。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才能杜绝不同部门对同一统计指标不同的统计结果,才能得出科学的统计数据。

(五)统计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稳定、专业的统计队伍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目前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统计队伍也不专业,往往是哪有灾情,哪儿才相应地出台措施。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工作搞好统计服务,发挥统计优势,形成省、市统计联动机制,四川省_先后发出《关于紧紧围绕统计系统报送抗震救灾工作相关材料的通知》、《关于填报〈统计系统5·12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日报表)的通知》、《关于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管的通知》、《四川省_关于加强抗震救灾统计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看似加强统计服务工作,实则说明我国统计工作体系之薄弱。另外,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基层统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知识不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工作找不到抓手,开展工作缺少思路和办法。有些基层统计人员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对学习的根本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学习中囫囵吞枣的多、学以致用的少。有的人学历层次本来就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匮乏,不仅不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对本职的统计业务知识、技能也不肯下功夫学习,与新时期统计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对策

(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统计数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无论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基础工作。所谓统计基础工作,就是依据《_统计法》、《_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统计法律法规,对各环节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统计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保证不了统计数据质量,就谈不上统计为社会服务,为领导、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真实有效的数字依据。目前,地震灾害统计要素主要有:发震地点、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烈度、烈度Ⅵ度以上面积、地震受灾地区、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包括死亡、重伤、轻伤等)、房屋破坏情况(包括毁坏、严重、中等、轻微等)、生命线工程损失(包括桥梁、铁路、公路、码头、机场、水利水电工程等)等,以及是否有中长期或短临预报等内容。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调查数据管理和的规范化、正规化、法制化,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调查、管理、信息制度。第二,坚决杜绝随意提供和公布灾情统计信息的行为,避免造成社会重大动荡。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 第6篇

一、总则

(一)本预案在我区范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时,我区的影响烈度达7度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或国家、省、市人民政府临震预报时即予启动。

(二)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领导负责的原则。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破坏性地震一旦发生后,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抓抗震救灾工作。

2、快速反应原则。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震情为命令,立即根据预案的要求组织抗震救灾。

3、自救互救原则。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抢救受灾群众为首要任务,务必尽快就地就近开展自救与互救工作。

4、主动配合的原则。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参加地震应急工作的义务,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驻军、武装警察、民兵预备役部队要主动协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各司其责,共同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组成与职责

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附件一),其主要职责:破坏性地震发生前,做好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及各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制定及各项应急准备,指导全区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审定等。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启动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关于救灾的各项指令;掌握灾区的灾情、社情、民情以及有关部门抗震救灾机构的运作情况;领导、指挥、部署、协调地震应急工作;部署组织救灾队伍实施抢救行动;下达各类救灾物资的调配供应计划。

成立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九个小组(附件二)。其主要职责:贯彻执行领导小组关于地震应急工作的命令和决策;协助领导小组处理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日常事务;协调、监督各部门的地震应急工作;及时收集、汇总震情、灾情以及抢险救灾、恢复生产等情况并及时上报,组织震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负责震情监视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和地震救灾报道;负责对外接待和通讯联络工作。

三、破坏性地震的应急行动

1、各街道办事处、区建设局及易燃、易爆、易溢漏有毒物等单位,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要在震后半小时内向区政府值班室报告受破坏的情况。

2、区政府值班室接到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的震情、灾情报告后,负责向区长、分管副区长和政府办主任报告。

3、区政府办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并将震情和灾情报告市政府,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并在一个半小时内组织召开有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和区有关街道办事处、部门领导参加的区长紧急办公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要求和部署,听取有关街道办事处、部门的震情和灾情汇报,启动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应急救援工作规模,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4、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我区实际情况,积极配合警备区迅速调集驻军各部队赶赴我区辖内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5、公安分局要立即派出公安干警,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社会稳定。

6、配合武警部队加强对政府机关以及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济物品等重点部门和物资的警戒与保护。

7、区应急救灾特勤队(消防大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区地震次生火灾发生,抢救被压埋的群众,进行工程抢险。

8、区卫生局要立即组织医疗队伍,搞好受灾群众的抢救医疗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并做好灾区的饮用水、食品的卫生检验工作。“120”、各医疗机构及时进入紧急抢救状态和各种保障工作。

9、区财政局做好财政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

10、区民政局做好应急救灾款的发放工作;提出急需救灾物资种类、数量、援助捐款总金额,争取国内外各方面提供援助,并负责接受和安排外援的资金和物资;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安全转移和生活安置工作。

11、区建设局在市建设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指挥、安排下,配合市有关部门或为主迅速组织力量对破坏的城市供排水、公共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险排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12、配合电信分公司抢修辖内重要机关电话线路,确保救灾工作的进行和震情灾情的通信联络畅通。

13、配合市交通委检查公路、桥梁的破坏情况和协调指挥抢修交通要道,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公路、港口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14、配合电业局、市市政园林局、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立即检查破坏情况、指挥组织抢修。

15、配合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进行及时、准确、实事求是的报道。

16、外国专家、外国救灾人员、新闻记者、外商、外国来厦旅游者到现场考察、采访、救灾人员的安全等,按_办公厅有关规定处理。

17、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要认真调查处理好以下次生灾害:(1)有毒的液剂汽、气体溢漏;(2)火灾;(3)易燃易爆物品可能因地震的振动发生燃烧爆炸;(4)因公路、大桥破坏,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5)因海堤被破坏,引起水灾,沿岸塌陷、滑坡等;(6)人防坑道内的人员伤亡。同时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妥善处理以下可能出现的情况:受灾群众纷纷外逃;地震谣传四起;社会治安短时间内可能失控;城市居民的饮用水、煤气、用电、食品等短时间内短缺;可能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

四、应急准备及保障计划

各级领导要树立高度的震情观念,认真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主要做好以下六项准备工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优选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