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必备7篇)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必备7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必备7篇)

微信扫码分享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1篇

(一)EGP与ESP的概念

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指普通英语。现行的大学英语基本上属于EGP范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中明确提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EGP具有通识教育的性质。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与EGP相对,指专门用途英语。ESP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学习者提供所需领域的语言教学和指导,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药学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均属于ESP范畴。

(二)EGP与ESP的辩证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提出过langue(语言)和parole(言语)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其中langue(语言)指社会共现的抽象语言体系,而parole(言语)则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语言的实现。这对理解EGP与ESP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EGP不受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方法制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体现的是宏观的语言教学、学习和运用。ESP以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的方法为导向,其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运用英语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能力。因此,将ESP与EGP区分开来的不是需求的存在,而是对需求的认识。

二、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途径

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定位模糊甚至缺失,而药学类本科院校因具有明确的专业性,其大学英语的后续衔接对象应当是药学英语。当然,因为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药学英语自然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药剂学英语、分析化学英语、药理学英语等诸多组成部分。药学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的药学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从国外获取大量信息,更不是每一个专业都需要直接对外交流的……外语作为工具,本身就有可用可不用的自由,也有用多用少的自由”。但英语对于药学类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最实际的需要是学生和科研人员需要阅读英文文献,用英文撰写科研论文。可以说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药学教学水平、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把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确定为药学英语,是与ESP理论一脉相承的。

(一)课程设置转型

“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将重心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是药学类院校开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学生的药学类专业学习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药学英语课程。此时,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仍然觉得药学英语难度大,原因在于大学英语中缺少药学英语相关知识的引导和渗透,连篇累牍的英文药学文献让学生措手不及,所以对英语产生“陌生化”效应。药学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大致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学生用母语学习药学知识,可以以此为契机,循序渐进地同步开设一些与药学英语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初级药学英语文献选读,抑或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有目的性地适当融入药学英语相关的知识,如药学英语构词法等知识。这样大学英语体系有了内在的目标,既得到了充实,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工具性学习动机(in-)。

(二)教学理念转型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为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模式所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在缺乏对学习者需求了解的情况下,盲目“一刀切”地扼杀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以ESP为导向的药学类院校大学英语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信念(learner’sbelief)和需求(need)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在教材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在专业课教师的协助下,为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编写难度适中的药学英语相关的校内选读教材,并在精读课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讲授和点拨,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进而形成课上接受辅导、课下自主学习的良性师生互动的语言学习模式。

三、结语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2篇

关键词:新国标;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

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指出中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加强中药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新国标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新国标背景下,为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校级“金课”,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学情分析

中药药剂学是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被认定为我校2020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其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其中实验课68学时。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1],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往的中药药剂学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以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为主,安排了60个学时。设计性实验安排了8个学时,4个学时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4个学时完成实验过程,受学时限制,导致实验设计方案只能按照验证性实验进行,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探索热情,不利于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3]。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因此,为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并完善设计性实验方案:不以教师为主导,而倡导师生相互讨论和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能力,并在实验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4]。本次教学改革中,以本校2017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在以往实验基础上改进设计性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学时由原来的8学时调整为20学时,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完成,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方案汇报、修改实验方案、正式实验、整理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2改革后的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实验准备阶段是设计性实验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明确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如何开展的、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实验讲义中的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醋延胡索267g、白芷134g制成1000ml。给每个小组准备相关药材或者药材粉末。本次设计性实验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滴丸成型工艺的优化(包括单因素考察及选用一个方法进行优化),口服液则为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使本次设计性实验顺利开展,具体要求如下:(1)总体安排:20学时(4个学时汇报实验方案,16个学时开展实验、整理数据、书写实验报告)。(2)实验方案汇报采用PPT形式,汇报内容:要做什么、怎样做、实验步骤。PPT最后一页写明本小组设计性实验的具体安排时间、设计性实验药材或者粉末、辅料总用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派1名学生汇报,时间5min左右。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每个小组根据实验方案填写所用仪器试剂申领表。汇报当天需要带上3~4份纸质版设计性实验方案及设计性实验评分表。(3)PPT汇报结束后师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及仪器试剂申领表。仪器试剂申领表需每个实验室收齐后,实验带教教师签字同意交给实验准备教师。(4)实验当天每个小组成员需将各自修改好的纸质版实验方案交给教师。(5)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5个小组选择的剂型分别为颗粒剂、片剂、口服液、胶囊剂、滴丸,每个小组不允许重复。(6)每组学生根据本组仪器试剂申领表领取实验所用仪器试剂等。(7)实验过程每个小组的半成品自己保管。(8)实验结束后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9)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设计方案及汇报40分,实验过程30分,实验报告30分。(10)以实验室为单位收集本次实验报告。

3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开展设计性实验,达成教学目标,本次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开展问卷调查,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设置了4道题,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客观题一是“对本次设计性实验的接受程度”(选项为以上),结果见图1;二是“通过本次设计性实验使你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有多少提高”(选项为A.无提高以上),结果见图2。主观题一是“本次设计性实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有收获,如提高了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参与度更高以及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本次设计性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实验药材给的量少、实验器材不足、领取设备过程烦琐且花费时间长、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短等。

4改革前后的对比

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在以往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前后的调整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见表1~2。

5对策与建议

综观本次整个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课时的比重由提升到,所占比重大,可见其在整个实验安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要从心理上接受这种与验证性实验不同的形式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大学有效教学的实现,除了需要具有较高专业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修养的教师,更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精神的学生[5-6],改革后的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精神。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次实验教学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程度低,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程度有的学生认为无提高,还需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改革整体情况

学时数由8学时调整至20学时,更能充分实现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8学时的设计性实验,实验方案的汇报已经占用了4学时,另外4学时学生开展实验,由于时间限制,最后的正式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没有太大区别。学时数调整至20学时后,时间充裕,可以保证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成型工艺或提取工艺的优化,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基础处方由二丁颗粒调整为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里的药材味数相应减少,减少了实验准备工作量。调整后的设计性实验对于剂型的要求更为具体,因此在剂型选择上不会出现像在二丁颗粒实验中,学生基本都选择了颗粒剂而没有选择其他剂型。本次设计性实验及时收集了学生意见及建议,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次学习的评价。

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在开展设计性实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如学生所用药材量过大、费用高、实验仪器不够,同时学生在领取实验仪器试剂过程中花的时间也多。在实验方案汇报这个环节,学生的准备比较仓促,没有按照要求来完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有些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7]。

解决策略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3篇

【关键词】 中医方剂;知识量表化;近似推理方法

中医方剂学是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其走向现代化的研究中,寻求适合其量化表达的数学方法是中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首先在方剂功效定性定量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这一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炼方剂功效相关因子间的关系

简单的一张处方,围绕其功效,究竟存在着哪些关系呢?依据中医方剂学理论,与方剂功效相关的主要因子有药物(本文中所有“药物”的概念均指中药而言)、药量、药效、适应证候等,研究发现这些因子之间存在着“量效关系”、“药效关系”、“证效关系”、“候效关系”等,从数学上看,这些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这些关系进行研究,笔者提出了方剂功效量化的算法模型。

量效关系,即指方剂药物剂量和方剂功效的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药物剂量对方剂功效的贡献度。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方剂药物的剂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缘故,即相同剂量的方剂药物,由于受到药物特性(物理的、化学的)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药效关系,即指方剂中不同药物和方剂功效的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由方剂药物带来的不同药效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强度。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方剂功效不等于药物之药效简单叠加的事实。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每种药物有几种到十几种药效不等,在一个方剂中起码会有几十种药效,而方剂功效是集合了这些药效的相互作用后而产生的。

证效关系,即指“证”(中医诊断学概念,是病的不同类型,往往随病程的不同时期而出现,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常见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情况)对方剂功效的需求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证”和“效”(方剂功效)之间的一致性,即认为一个有效的方剂,其功效和临床所见的“证”应该是对应的。如“气虚血瘀证”,依据中医治疗学理论,需要用“益气活血”(效)的方法来治疗,于是我们建立了“证效关系”的知识表,并采用规则法进行表达。

候效关系,即指“候”(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和方剂功效的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候”对方剂中诸多药效的选择性,且这种选择性直接影响所用方剂的功效性质(定性)。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一个方剂中的几十种药效在治疗某种证候时并不是全部都在发挥作用这样一个事实。

除了上述这些关系之外,影响方剂功效的还有其它一些关系存在,例如“构效关系”(方剂的配伍结构和方剂功效的关系)等,本研究初步表明,在这一关系中存在着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待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

2 方剂功效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计算相对药量

计算方法:注:m.最小药量(常用药量的下限);n.最大药量(常用药量的上限);

x.实际药量;f.相对药量(无纲量)。

原理:把操作数据(药物和剂量)转化为信息数据(药物和贡献度),基本原理在于求出药物剂量在其历史用药范围中的权重。

意义:计算的结果可以对每种药物在方剂中的贡献度进行比较,并对该药物的所有药效的强度进行量化表达。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的贡献度是108,那么暂定它所具有的散寒、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平冲、降逆的药效强度均为108。

结果:以“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为例(见表1)。表1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略)

结论:计算的量化结果符合中医方剂学对“桂枝汤”药物贡献度的认识(桂枝为主药,生姜协助桂枝,芍药配和桂枝,大枣协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计算功效强度

计算方法:注:fi.甲药某一项被计算前的功效值;fi’.甲药某一项被计算后台阶的功效值;fjk.乙药第k项的功效值(数值上等于乙药作用量);n. 乙药功效总数目;r=1——药效相同(此种情况下fj’=0);r=2——乙药效对甲药效单向协同;r=3——甲乙药效双向协同;r=4——甲乙药弱 抑制;r=5——甲乙药效强抑制;r=0——无关系。

原理:方剂功效定性、定量的计算取决于药效的强度及相互作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归纳为6种:无关系,相同关系,协同关系(单向协同、双向协同),抑制关系(强抑制、弱抑制),这些关系用矩阵知识表进行表达。

意义:计算出方剂功效的性质和强度(定性、定量),其计算的结果是预测该方剂适应证的重要依据。

结果:以“桂枝汤”的功效分析为例(见表2)。表2 “桂枝汤”的主要功效分析(略)

结论:从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从最高值的“解表”(权重246)到其半衰值的“平冲”(权重123),基本涵盖了中医方剂学及其它传统文献对“桂枝汤”的分析和认识。即“桂枝汤”主要功效为:解表散寒(治疗外感);降逆平冲(治疗奔豚症);温经通脉(现代临床用桂枝汤治疗冠心病)。以下的补血、益气、止呕等功效,符合《金匮要略方论》文献中用“桂枝汤”治疗妊娠呕吐的认识。

计算贴近度

计算方法:注:α.贴近度;ai.甲药第i种性味归经,真为1,假为0;bi.乙药第i种性味归经,真为1,假为0;n.两种药所具有的不同性味归经总数量。原理:按照药物的性(寒热温凉等)、味(酸苦甘辛咸等)、归经(十二经)等数据,对2种药物的近似程度用函数进行计算,函数夹角的大小与贴近度的值成反比。

意义:药物的贴近度,主要参与不同药效相互作用(6种方式)的计算。贴近度小,相互作用的强度弱;贴近度大,相互作用的强度强。

结果:参见上例。

结论:参见上例。

方剂功效聚焦方案

从上面对“桂枝汤”功效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出,一个方剂往往会有诸多功效,根据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怎样计算出方剂的哪些功效是在实时发挥作用呢?我们依据中医方剂学“方证(症)相应”的理论[1],采用排除法,利用“候效关系”的选择性对方剂功效进行排除,被排除的功效不参加当前的计算,于是便得到了更适合当前临床表现的功效,我们暂且将此方案称作“方剂功效聚焦方案”。

结果:以《伤寒论》第12条的“桂枝汤”功效分析为例(参考文献: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结果见表3。表3 方剂主要功效聚焦方案(略)

结论:此“桂枝汤”功效结论,完全适应中医《伤寒论》讲义“风寒外束肌表”、“外邪干胃,胃气上逆”的病机分析。

3 方剂功效量化研究的意义

量化方法突破了频次统计的局限

长久以来,中医学量化研究的方法除了实验科学之外,就是计算科学了。众所周知,实验科学的量化研究是分解的、局部的,距离研究人的经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计算科学多年来在中医学的量化研究方面多是基于频次的计算[2],而对中医学这个复杂的知识系统来说,仅限于频次统计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

笔者应用近似推理技术提出的方剂相对药量、药物贴近度概念,并建立药效相互作用关系的知识表,是中医方剂学研究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尚未见国内外文献中有类似的报道,此研究具有原创性的意义。

方剂功效的量化使主治证的预测成为可能

在类似的研究中,多数研究习惯于正向推理的研究,即把医生自己的评述和结论作为切入点,并完全按照医者的思路进行模拟来完成“重复”(经验重复)的目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受到主观因素的局限,使研究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本研究是从处方入手,且研究过程中强调回避医生的主观评述和结论,尽量使研究在客观的数据中进行。中医学认为“药不离方,方不离证”,因此从方剂药物切入,对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计算,推导出其所适应的病证以及临床表现的主次序列成为可能,这是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逆向推理。

量化的分析使人的经验变得直观

有经验的中医医生都相信“灵感”,甚至有人称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门“艺术”,这些都表明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形象与逻辑的水融,具有直观理性思维的特征和方法论,伴随中医学这一特点的是缺乏定量化的知识结构[3]。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医治疗经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往往要求学习者具有很高的悟性,这给中医学的继承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中医学的传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中医学的发展也由此受到了制约。

我们在逆向思维指导下的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不仅基本做到了符合专家的认识(机器学习),而且为解读专家经验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数据(知识发现),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对专家知识的量化表达,使人的经验变得直观,容易理解,便于学习,还可以做到重复性操作。

量化的数据为新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近似推理理论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也遇到了难以提高的台阶,原因就是它依赖先验知识的局限,为了突破这个局限,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新技术的寻求方面。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成为我们研究的首选,由于它具有支持高维样本、非线性建模、适用于小样本等特点,特别是能够给出所建模型泛化能力的界的特点[4],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svm归纳学习方法完全基于数据,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可以较好地体现先验知识,在理论上,两者能在一定条件下而优势互补,但在实际研究案例中并未见报道。我们将在中医方剂功效的量化和分类研究中首次实践两者的结合,尝试svm学习与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以方剂功效为主题的方剂分类学习,并对其遣药组方规律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描述。这其中定量计算将为这一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研究结果引发的中医评价技术

中医的评价问题是中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对这一问题这里不进行任何深入的讨论,只想从我们研究的结果提出一个见解:通过计算技术对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化处理,可在中医学理论的框架内,以方、证为中心,对临床的诊疗方案提供具有评价意义的技术。这种评价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方证一致性评价;②效法一致性评价;③候性一致性评价;④处方药效释放率评价。

4 小结

以上研究是对我们20多年对中医学信息研究的延续、自然发展和深化,围绕方剂功效相关因子的各种关系(量效关系、药效关系、候效关系、证效关系)的量化计算,提出有效的数学表达方法,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方剂功效进行分析,并实现量化的表达,是我们在中医方剂学理论的数学建模方面进行的尝试,为研究把人的经验转化为可形式化描述的知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探讨,这不仅对中医学术和经验的传承具有原创的意义,而且对复杂系统的描述理论和计算机学习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 鸣.“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6(2):11-12.

[2] 何前锋,崔 蒙,吴朝晖.方剂中配伍知识的发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7):655-658.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4篇

美国学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他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专家克龙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思想,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评价不只是决定优劣,同时也是为了搜集和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工作。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使教育评价深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思想讲究信息的及时反馈以便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认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谓“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选择决策而在活动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讲究结论的全面性,以便给决策人员提供某种依据。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1986年,泰勒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中,又提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二、药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含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中,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增加了“生评教”环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并纳入教师年终的教学业绩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学生常凭自己对任课教师的好恶随意评分,结果造成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甚至对学生管理出现放羊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师印象来决定,缺乏真正的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3.忽视知识运用能力评价

现行考试检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讲课内容本身,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测试,强调共性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

4.忽视评价信息分析

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考核结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后续环节。过分地扩大了课程考试的评价功能,淡化了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不注重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导致管理者和教师无法知道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上的不足。

三、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改革总是从问题开始,这是教育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纵观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印刻着它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改革应试教育原有的“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兼顾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药学专业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按照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方案要求,将药学课程分为纯理论课程、理论-实验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

(1)纯理论课程:即只有课堂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比如,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学、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药物经济学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或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环节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50%以上,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决定。课堂讨论或小论文的题目和次数、作业或平时测验的次数和时间,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管。

(2)理论-实验课程:即理论和实验教学兼而有之的课程。比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和医药数理统计方法(上机)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操作、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核,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指导性意见允许范围内决定总评成绩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或测验的次数和时间,以及操作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备查。

(3)实践类课程:指完全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药学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这类课程属于集中实践环节的性质,由于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异较大,故每类实践环节都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设置独立的、特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应注重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的评价;“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应注重独立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评价;“药学生产实习”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临床见习”应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药事管理能力的评价;“毕业实习(设计)”应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献检索以及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系统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信息反馈

要想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形成统一的切合目前实际的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认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药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特点,药学教育不同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培养训练的引导;专业课程阶段考核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阶段课程评价体系相应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要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应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大讨论、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分析、探讨,确立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意见。根据建立的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总体方案,任课教师与教研组可结合课程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课程评价指标,在课程开课初将评价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评价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生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纳入评价体系,但在设计内容上应具体化,操作上应实名制,强调学生评价的责任性和客观性,以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5篇

2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其学生来源广、层次多、门槛相对普通高校低等[7-8]。以我校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来自于通过普通高考的学生,基础知识和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中药药剂学的专业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来自于“3+2学制”和“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主要来源于下一级的卫校或职业技术高中,前三年在卫校或职业技术高中就读,后两年通过本校的考试方可在本校继续学习,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卫校或职业技术高中已经学过中药药剂学,已经具备理论知识储备,只是缺少实验技能锻炼。针对这种不同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氛围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9-10]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和生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交流和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向性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站在讲台上授课,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应付考试,教师最后根据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给学生打分。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用到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并没有给学生和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冲击作用;再加上中药药剂学理论知识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少,尤其是学生各自的相关基础知识水平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师也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能导致学过的学生不愿意再听课,而没学过的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

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向性的知识传授为主,重教轻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逆向思维、大胆假设和挑战权威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钻研的习惯。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而在考前突击学习,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各教学环节独立,缺乏应有的联系

我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鲜明、特长突出,他们喜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愿意参与其中,而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则缺乏兴趣。事实上,中药药剂学的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教学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实践的衔接不够紧密,实验教学往往只是被作为理论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不能体现实验教学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和铺垫,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目的和延伸,两者紧密衔接起来才能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6篇

目前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均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现阶段比较普遍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够,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去主动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教学手段固定 中药药剂学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结合实验教学,学生在固定的理论教学或有限的实验操作中很难将所有的剂型一一熟练掌握。因此就需要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其更容易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繁杂,重点内容不够突出,有些内容和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更新,在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的授以本学科进展概况和前沿理论,以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 从多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

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的各种制剂技术的讲解过程中,每种方法的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了解这些理论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实例以加深印象,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中药的提取与精制方法时就778论文在线 / 可以针对一种常用的中药,以多种不同的方法提取,以所需要掌握的不同精制方法一一举例,如水提醇沉,醇提水沉,澄清吸附,树脂富集等。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精制成分,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加深各种方法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

类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难免会造成枯燥的感觉,学生在每次相对较长课堂教学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可以适当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来类比。如在讲解泛制法制备丸剂时可以类比于“滚雪球”,在讲解注射剂中常用附加剂之一抗氧剂所起的作用时,可以类比于其为保护主药的“挡箭牌”等等。这样的类比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也能加强记忆,使学生对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流程教学法中药药剂学由于其剂型丰富,每种剂型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多而散,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应用较困难,所以考试也就难考出好成绩,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使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把各个章节独立介绍的板块之间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图表的形式将药剂学每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总结,再用“流程图”的形式给同学介绍:内容简介(介绍一章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制备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学生通过比较可较容易地区分各种剂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增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仍是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手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工具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仍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紧密跟随教师的上课思路,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另外教师在写板书的过程也保证了学生能有时间对讲解内容进一步消化,增加了课堂的节奏感,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

另外,在中药药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是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这些内容板书无法形象地表达,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ppt(power point)幻灯片能够以图片、表格、动画、声音等多种方法将制剂中的一些设备、流程、制备过程等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感观认识,加强记忆。因此,在中药药剂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这些方便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

“实物”教学中药药剂学所涉及的剂型非常的多,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剂型都通过实验的方式得以验证,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上市成药的展示,加强学生对某些剂型的感官认识,特别是一些非常见的新剂型,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参观教学中药药剂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制剂的生产,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工业生产的条件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某些常用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工业化大

生产的过程进行了解,于是参观一些制药企业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也可以以影像(dv)的形式将某些剂型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使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也是在学校有限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很好补充。

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可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操作方法。如可以预先给学生实验主题,如某个制剂的制备,然后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行确定实验方法并实施,最后在教师指导下作出实验总结。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 第7篇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药学综合实验以新药研发为主线,采用中英文双语的教学方法,依据现行版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结合实例,根据新药研制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综合运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实验技能和和方法,学习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学生英语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满足教育国际化需要,培养多语言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运用现代实验手段从事新药研究的工作奠定基础。

1药学综合实验的课程建设

传统实验教学大多是单一型实验,是针对某一课程的单一知识点,用单一方法或技能所设置的实验,旨在加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采用单一方法进行的验证性的技能训练,即使是课程内的综合型实验,综合的也仅仅是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不同方法或技能。现代综合性实验可以理解为在实验课教学内容中,包括一门课程亦或是与本课程关联知识的实验,其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药学综合实验是以新药研发的基础研究为主线,在整合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的集探索性、设计性、双语实验教学为一体的多样式药学综合实验教学。药学综合实验[1]是我校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专门为药学相关专业的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实验课[2]。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理论课程的学习,具备综合分析药物合成、质量检查、剂型制备和活性检测的能力,并且能较好的运用药学知识结合仪器解决分析问题。综合各种因素,结合“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参考本院袁泽利教授的专利“一种微波辅助高效合成5-氰尿嘧啶的方法”()[3],将5-氰尿嘧啶的合成作为该课程新药研发的主线,做一系列验证和设计型实验,涉及药物的研发过程,对原料药进行分析,药物剂型设计及质量检查和活性检测这几方面内容。药学综合实验共计54个学时,小班教学,每班8-10人,每组1-2个人。全部实验结束后,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需要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药学或中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药学人才的目的[4]。

2推进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的思考

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将专业知识与英文表达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对象是药学院大三在校学生。针对处于大三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通过大一与大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特别是英语水平相比大一、大二学生在理解与应用方面表现都较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面临的专业词汇较为复杂,但是胜在重复率较大,通过强化记忆与应用便可基本掌握。并且,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基本已经开始考虑后续的人生规划。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学生是否选择步入社会,亦或是继续考研学习,双语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授课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进

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及时更新。在实验活动开展前期,先对涉及实验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全面搜集查阅,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识范围,确保自身掌握到处于时展前沿的各知识要素[5]。此外,这也是调动学生挖掘新知识欲望的有效途径,同时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对实验的操作步骤可采用动态流程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死板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化与形象化,让学生印象逐步深化。比如,通常而言药学综合实验都会有相应的英文名词,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这些难懂的名词生动形象的展现到学生眼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在一个班级中,可能生源会涉及多个省份,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会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鉴于此,可以考虑利用分层式教学手段来攻破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问题。教师需要合理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部分英语能力较好的学生,应当要求继续拓展知识接收视野。而针对英语能力不好的学生,应当从专业词汇记忆作为切入点,通过有效鼓励、交流互动等手段来共同提升。

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双语教学模式应用于药学综合实验课时,首先应当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多加关注与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实验课是理论的实践,通过在实验课上就实验中的专业词汇进行沟通,并充分了解实验目标、原理以及步骤等内容,借助实验室的实物,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初步接触与掌握专业词汇,并尝试对相关英文名称进行记忆,在对实验内容进行记录过程中,可以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外语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写作能力,对调动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药学综合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内容是剂型的制备,在剂型的制备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的词汇,如剂型(dosageform)、胶囊剂(dosageform)、崩解时限(disintegration)等等。因此,以提升双语教学接受度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难易程度的科学调整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双语教学的学习成效。

教师的培养

在双语教学方面,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应当拥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6]。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来说,双语教学无疑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此外,还应当对良好教育环境进行有效营造。比如,组织一些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给予保障等。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唯一执行者,除了需要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双语教学层面,英语能力的具备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英语授课的习惯,并且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教学水平[7]。此外,校方还应当选取内部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扶持政策让他们去国外深造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授课模式与技巧。

3结语与展望

本文针对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简要药学综合实验中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即使用外文教材。不可否认,针对国家化素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双语教学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应当对药学专业知识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特征等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完成双语教学策略的制定工作,确保策略合理性、前瞻性以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吴迪,焦雪,令狐浪,等.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实践思考[J].广州化工,2017,45(20):172-173.

[2]满雪玉,令狐浪,吴迪,等.药学综合实验“5-氰尿嘧啶胶囊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6):123-124.

[3]袁泽利,何顺莉,宋文婷,等.一种微波辅助高效合成5-氰尿嘧啶的方法[P].中国:CN104356073A,2015-02-18.

[4]喻玲玲,柳蔚,张宏岐,等.药学综合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52-253.

[5]张科卫,李林,陆兔林,等.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5):8-10.

[6]何进,郑爱品,陈竹,等.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7):28-30+35.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药剂论文范文大全(必备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