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10篇)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10篇)

奥奇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1篇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既可明世次,别亲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遗憾的是我崔家沟崔氏族谱已丢失多年,既不知吾族来自何时,源于何处,也难分族人世次亲疏,若日延年远,则更有失一派相传之意。崔家沟崔氏祖茔曾有墓碑多通,但仅幸存两通,其中一通只能辨认“故始祖崔氏之墓”几个大字,应为明朝所立;另一通为清朝末年(约19世纪80年代)所立,墓碑记载为“二世祖崔中宝之墓”,附有长支(下崖)崔氏家谱,但世系记载不清晰。

2006年冬,十四世肇全,十六_、维见、维启等众族人,常念无谱之憾,商定修篡崔氏家谱。修谱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拜访了东港、岚山、莒县、五莲等崔姓同族,详细查阅了多家崔氏族谱,除西湖娄家庄崔氏家谱记载有“崔家沟家谱失自三世以上”的信息之外,其它皆无我崔氏族谱的线索。直到2007年11月26日,才在日照后村宅科村十六世维三家中,找到了崔家沟的老家谱。

该部崔氏家谱修于光绪17年,至少属于第二修,因谱序记载说:“篡而继修”时,“幸于古匣中得草谱一册”,那这一“草谱”应为更古老之谱。该家谱是崔家沟与邱后、宅科、崔家庄的合谱,家谱序言撰写者是十三世文,崔家沟村参与修谱的还有十三世儒、仪,另一位修谱者是方田。通过家谱记载得知:先祖崔中宝应为八世祖,而非祖碑所记载的二世祖;邱后崔氏从崔家沟迁去,九世奉立为该村始迁祖。据宅科十六世维三、维波介绍,宅科崔氏从邱后迁去,少时其长辈曾到邱后、崔家沟坟莹为老祖上坟,由此可推断,邱后、宅科村崔氏可能来自崔家沟。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2篇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参.国参者,比事属辞,使天下后世知所惩劝也.族谱者,抚枝溯本,使伯叔兄弟知敦睦也.国一日无惩劝,家岂可一日不敦睦乎?此吾族前人所以于家祠之堂匾,大书而特书曰:{敦睦堂}.因知古今之名门巨族,必有家谱,珍重而藏之者,非徒夸耀一时旧族也.良以上可溯乎木本水源,下以纪人枝分派别,即不致味祖宗所从来,亦不致等骨肉于秦越.而且岁时相通,伏蜡相聚,休戚相关,婚表相助过则相规,善则相劝,虽极繁衍之族,莫不肃肃蕹蕹[yong]维繁于谱,而不自知,谱之用大矣哉.我于氏得姓于文昭王,发详于周盛期,远不及考,考自天津始纪分枝也.始祖本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于永乐二年,从成祖来北平[明清之北京],先居运河北“丁字沽尹儿湾里”,后因耕于欢坨庄,逐又迁居欢坨.在前明永乐耕读传家,历年以久,至本朝[清]定县已来,虽无顕官,而身入学门者,代有其人.至今迁居此地已四百余年[今五百余年],聚处东乡者,六十余户[今百余户].族日衍而日繁,欲求世系昭然,枝派炳若端平谱.先是族有旧谱,但明末崇祯十四年,饥民作乱,纵火烧乡,谱逐经燹失存.幸于嘉庆初年,重为建立,亦可谓不幸中之幸也.但略记来由仅汇成神主总图,犹集成卷帙[zhi],恳族兄价人,族侄[永福],顺按神主总图,汇成草本,方欲效三津巨族之谱式,从事于笔墨,特以第三代中有失名一位,置笔访问者数载,无如竟莫能详.兹于苫[shan]凶之余,勉力从事虽有所疑姑且阙之,宁以疑传疑,不妄为之更改,但求集成卷帙,俾留心谱系者,聊有所考,至于广收四方之族,付之剞[ji]劂[jue],则有志而未逮,仍不无厚望焉矣.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3篇

在延令陈氏敦行堂祭祖暨续修宗谱颁谱庆典上的发言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

我是x字辈第xx世xxx,在xx世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家谱具有传承文明、正史补正、宣扬名人、聚宗睦族等作用。观本族,一世祖请于朝而作家谱,宋高宗赐金钱谱,并命史官汪藻作序,令我非常感动。史臣汪藻承圣上之命在族谱序中写到“家声四锐,赫赫播扬,世不乏人”使我等众后生深受鼓舞。序文我不一一宣读了,总之看完全文深有感悟。_先生说过:“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利用。”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怀,陈氏族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将家谱的缮修工作延续到了今天,并以此来教育后代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缮谱、修谱、续谱,彰显的正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族风、激励后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人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动今后宗祠修建、宗亲联系及与其它堂号陈氏或其它姓氏宗族交流,建议本次会议就成立“敦行堂宗亲联席会秘书处”予以讨论。希望各地敦行堂陈氏后裔在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陈氏家族的优良族风不断努力,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谢谢!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4篇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5篇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试冬躲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衷冬皆高祖元勋,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永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看焉。汉室既东,郭氏壮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战功,封太原郡王。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唐未兵略冬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看,此汾阳郭氏之攸始也,难道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难道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宋兴,海宇宁一,褒功继尽,推恩及远,诏封其孙元亨为永兴军助,以旌先王之功德,而俾泽流于无穷。元亨之从祖父讳在徽,仕唐庄宗鸿胪卿,以言事谪守庐陵。其子文国公,遂家邑麻岗。生三子:轩、并(左有“车”旁)、轮,轩生靖,大平兴国中仕至殿中侍御史。生熙,仕至吉州观察使,生三子:长曰龙,徙居吉水,仲曰圣,留居麻岗,季曰宜,亦徙居吉水。越二十余代,而万圣、振温、福海三公,先后宦游荆楚,一落业黄泊湖,为古堤桥之始祖;一桥寄武陵,转徙七里湖,为大潭溪之始祖;一就籍安乡,为黄山岗之始祖。然虽所居涣散,而一脉流传,子孙繁昌,硕大敏达者,盖由祖德深厚,故胤祚若是也。由此稽之,则后裔岂无腾踏有光祖考不尽如缕者。易曰:积善之荚冬必有余庆。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郭氏之谓也。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6篇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看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年龄》称郭公,《国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而回,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仲春汀乡曾国藩叙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7篇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字辈第33世孙xx,在33世孙中本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家谱具有传承文明、正史补正、宣扬名人、聚宗睦族等作用。观本族,一世祖请于朝而作家谱,宋高宗赐金钱谱,并命史官汪藻作序,令我非常感动。史臣汪藻承圣上之命在族谱序中写到“家声四锐,赫赫播扬,世不乏人”使我等众后生深受鼓舞。序文我不一一宣读了,总之看完全文深有感悟。_先生说过:“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利用。”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怀,陈氏族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将家谱的缮修工作延续到了今天,并以此来教育后代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缮谱、修谱、续谱,彰显的正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族风、激励后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人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

为了更好地推动今后宗祠修建、宗亲联系及与其它堂号陈氏或其它姓氏宗族交流,建议本次会议就成立“敦行堂宗亲联席会秘书处”予以讨论。希望各地敦行堂陈氏后裔在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陈氏家族的优良族风不断努力,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谢谢!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8篇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20xx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为元世祖讳九云公、四世祖讳班公敬香立碑。三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为十一世祖讳希淮公、十二世祖讳文明公扫墓立碑,并为我族修家谱、立排行,这是我族家史上的一件喜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金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金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家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敦亲睦祖,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就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就是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金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本人,向倡导发起立碑修谱事宜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十四世永杰、永义两位叔公、十五世贵生兄及工作小组的十五世贵明、贵红、贵峰、贵荣、贵毅等兄弟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付出辛勤努力的其他族亲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全体族亲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谱前,文史学院古汉语专家、史学专家、民俗学专家、周易研究会著名学者甄继祥教授为我族深入研究推出了四十个辈分起名用字,并在本次修谱中给予了确认,那就是:“文堂永贵,武鸿常发;咸亨庆会,利贞昌毓;乾开泰运,坤德荣临;民守诚信,国振宁安;治善仁兴,圣敏显耀(均为姓名中间用字,循环使用),今天,甄教授因工作繁忙不能应邀出席我族的颁谱庆典,但我们也要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典籍,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因此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修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梳理了我们的脉络,那就是,我们都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随后,我们要将新修的家谱按十三世祖五个房头颁授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够借祖德宗功这一伟大的凝聚力和神圣的同化力,在思想、精神、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金面继往开来,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珍惜了“一脉相承,万派同源”的血肉亲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锦绣篇章,共创金氏后裔的现代辉煌,以光耀先祖,造福后昆。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祈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的我金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祈愿各位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9篇

族之有谱如国之有史,地方有志.谱牒记载家族渊源、世系及生婚卒葬,抚育继嗣,牵涉移居,以备后世稽考.俾使子孙追本溯源,以念祖德宗功,増进宗祖睦族之情.

曾子日:“慎终追忆,民德归厚诶”.再吾惠农庙台李岗艾氏家族渐次兴旺发达的时候,承蒙我各宗族的殷切期望和热情支持,将我家族的历史概貌和现实情况收集起来,编一艾氏家谱,以为永续.江河有源,树木有根,人生在世,岂能忘本.

编写艾氏家谱的目的,就是在于祭奠我艾氏列祖列宗,密切宗族情谊,继承和发扬前人所开创的美好事业,使后辈人更为昌盛.经考证米脂艾氏一支名望,老辈语之,艾氏宗祖居系陕西米脂大柳塔人,后移居宁夏中卫,艾氏祖宗自陕北迁中卫,迄今中卫有艾弯扎营,一脉相称.居今三百余年.先考,据先辈传说,流往我庙台李岗艾氏祖先是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秀才,沿路乞讨到庙台李岗,李家祖辈才大气粗,顾为教书先生,艾老先生文才和教书能力尚属一流,远近文明,李家为留住教书先生,招先生为婿,在李岗庙田划给先生一部分耕地,成家立业后生传3门.祖宗亡故卒葬于庙田,(原李岗小学旧校址以北,)经考证,庙北侧祖坟为正祖,庙东(老榆树旁)和邹家东侧祖坟为分支.三处坟地多达数百个,尽被红果子茨、白茨、芨芨草遮盖.每到清明全族人都到一起上坟,先上祖坟,再上分支家族坟.上坟的孝子贤孙阵容庞大,祖坟的坟顶高從壮观,好不风光.坟地排向清楚,头南脚北,(60年代大搞园田建设坟地全部平成农田),艾氏居住分上庄、大庄和低下田.本主族3大驻地人数达500多,现在基本旧位.艾氏门中有祖传字号章、发、林、登、贤、光、天、志、占、等子号,现在各立坟地多处.

祖辈们均以农业为本,兼营牧业,辛劳耕作,勤俭持家,行善积德,善待亲朋,颇得周围乡邻的尊敬.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艾家氏族念书人越来越多,并而走上工作岗位,现已博士,学士,大学、高官辈出,分部于上海、河北、山东、江苏,内蒙、银川等地,为我艾家争得了荣誉.次家谱系第一次新修,因祖先事迹,名号无文字记载,故为轶事.仅以清末开始(1870——1911)为我庙台李岗艾氏第一宗祖,迄今130余年,凡八世,实乃宗之繁茂,丁齿林立.成惠邑之大宗,庙台之望族.使子孙后代以此为荣,为本家族的兴旺发达,互相勉励,再展宏图.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 第10篇

自清末乱世以来,华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以儒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被打破,与之相联系的生活方式,认知习惯,乃至价值观和人生取向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忠孝体系既破,家谱不传久也.

然而,树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都具有重大意义.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即使是在不强调宗法的现代社会,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易姓起源,说法较多,众谱公认易氏源于易水.本支族谱记载,吾支起源于山西太原,繁衍于山东济阳,战国后迁江苏南京(金陵),又迁江西(江右),经历了汉晋隋唐,代有伟人,五代战乱后,分天下巨族以填楚疆,我们这一支的始祖大郎公于先宋年间由安徽太和县(吉安州太和县仁里)迁往湖南邵阳(宝庆马则),大郎公三子:千四郎、千五郎、千十郎,千十郎迁湖南新化,立派,是为我们直系祖先.

随着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也在反思100多年以来,我们抛弃掉腐旧的传统思想的同时,是不是也把一些构建中华民族基石的理念一并倒了出去.当我们不再念叨忠孝仁义的时候,我们还会坚守信礼智勇么.我们易氏家训中固然也有重营葬这类已经不太合时宜的提法,更有敦孝友、肃内外、崇勤俭、力正学等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家族之延续,犹如民族之传承,应当吐故纳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做到提升的继承.

关于本次修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乃是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大举措,优劣暂且不论,但为适应形势发展,本序采用白话文,便于族人理解.以前修谱易姓女不入家谱,时移世异,从本次修谱开始,易姓女亦入家谱;以前修谱易家媳妇只记姓,不记名,本次修谱开始,姓名皆记.上次修谱为光绪11年(1885年),主持人为易良章,后外出河北为官,失去联系,后人可注意打听,是否联系得上,本支自湖南迁四川之后,亦有湖南老房遣人告知字牌的佳话.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家谱序言范文(10篇)

微信扫码分享